《莫问他乡与故乡》读后感
《莫问他乡与故土》读后感 《莫问他乡与故土》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精心的《莫问他乡与故土》读后
《莫问他乡与故土》读后感 《莫问他乡与故土》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 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 面是精心的《莫问他乡与故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 看吧。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的大家,在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佛学、 教育学等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只有自己深入了解,才能给学生传 递最恰当的知识。查阅有关他的资料时,我翻阅清华大学校史,看 到了我们未曾知道的一些故事,了解越多越肃然起敬。 1935年,清华大学进行第一批德国交换研究生的选拔,有季羡 林、曹禺、张骏祥、田德望、李长植、乔冠华、任华、朱庆永等18 人申请,最终只录取了季羡林、乔冠华、敦福堂三人。这些人清华 最优秀的人才,能从这些人里脱颖而出,更是不容易的。 季羡林的家境并不好,能够坚持读书,是经历了好些困难的。 到德国留学,还是打败了一众优秀学子才取得的时机,他对学习的 态度自然是珍惜而热爱的。 然而当时有很多人,家庭条件好的人都到德国留学,却并不是 都像季羡林三人一样的学习态度。在《初抵柏林》中,季羡林写 道:“当时在柏林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是相当多的。原因并不复 杂。到德国来镀的是24K金,在中国社会上声誉卓著,是抢手货。 所以有条件的中国青年趋之假设鹜。……这里有吃,有喝,有玩, 有乐,既不用上学听课,也用不着说德国话。”这些人只图一个国 外留学的美名,以此换取一些实际的利益。而这些人,没有什么求 知的真心,白白浪费了绝好的学习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