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比例的应用”。设计背景本节课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四年级时已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比例的应用”。 设计背景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 础上进行学习的。四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基础。这节课的学习既 要帮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思维过程,也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比例的意义写 出比例,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和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物物交换”是人类使用货币的开端。“物物交换”的情境蕴含着按一定的比例交换的数学关系。教 科书通过创设“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再次呈现学生多样化的思考,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在此基础 上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整节课“寓算于用”,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新知、学习新知、掌握新知,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 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教具准备 练习本、课件。 过程预设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 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即:淘气已知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小明有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活动(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草稿本上。 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过程中。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