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关于瑶族史诗中所表现之瑶人迁徙的文化意识

浅论关于瑶族史诗中所表现之瑶人迁徙的文化意识 浅论关于瑶族史诗中所表现之瑶人迁徙的文化意识 毕业论文,多少人心中的痛,过来人都体会过那种滋味。为了 表示对毕业生们的无限同情,在这里直接送上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一 篇! 一瑶族迁徙不定的深层历史文化动因 瑶族自形成后,根本上是一个迁徙不定,不事安居的民族。早 期瑶族生产形式属于一种刀耕火种的游牧农业,他们往往集狩猎、 山地耕作与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数年后因地力耗尽而觅地另耕。 关于这些特点,史籍上记载说:“瑶人耕山为生,以粟、豆、芋魁 充粮,其稻田无几。”“各自以远近为伍,刀耕火种,食尽一山, 那么移一山。”据民族学调查资料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前, 瑶族中的盘瑶、过山瑶、山子瑶、自裤瑶等族群一直以刀耕火种的 游耕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贵州省荔波县瑶山公社(今称乡)瑶 族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20世纪70 年代,泰国瑶族仍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迁徙十分频 繁。”。。所以瑶族的迁徙不定几乎是一种生产生活习惯,甚或可 说是一种民族意识民族标识了。 但瑶族这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否古来便如此呢?。范晔《后汉 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檠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 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自帝,于 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 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日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 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 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日精夫,相呼为殃徒。今

腾讯文库浅论关于瑶族史诗中所表现之瑶人迁徙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