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江西省高安中学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到推广,就如同《急就篇》最终退出教材序列而成为文字研究材料的结局一样。 江西省高安中学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1. 下列关于古代蒙学教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三字经》里主要是叙述或议论,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教之道,贵以专”四句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论证体制。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B. 《龙文鞭影》用对仗编写句子,按平水韵的平声部编排顺序,学生既能学习典故、陶冶性情, 第Ⅰ卷 阅读题 又能初步掌握对仗声律。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C. 《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其结尾也是汉赋结尾常见的歌功颂德之句。诵读这样的教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能快速掌握汉赋写作的一些主要技能,这是它流行的根本原因。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 D. 唐代科举主要考律诗、律赋,因此,以采用切韵、四对八句一韵编排历史故事而便于儿童学习 而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 格律及切韵的《蒙求》受到普遍欢迎。 为直接的因素。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赋则成为 A. 宋代以后平水韵取代切韵成为了诗文用韵标准,学习格律、平水韵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声律 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没有描 类启蒙教材开始兴起并兴盛,其中的《龙文鞭影》反应迅速。 写,类似于铺陈之法,其结尾也是汉赋结尾常见的歌功颂德之句。诵读这样的教材,在识字、积累知 B. 汉代的读书人把大量识字及作赋作为入仕的必备技能,缘于“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 识、培养道德人格的同时,也能快速掌握汉赋写作的一些主要技能,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 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规定。 原因。 C. 古代蒙学教材的成功做法就是把博物教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也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重,其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顾炎武说“唐之取士以赋”。无论律诗、 出现了一批经典教材,如《急就篇》、《蒙求》等。 律赋,都讲求平仄押韵,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切韵。《千字文》尚且可以提供对仗的 D.明清时期儿童必须要掌握的诗文基本技能中有对仗和格律,是因为明代科举考试的首要文体是 学习,但《急就篇》已完全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由此,《急就篇》开始衰落。而新生的《蒙求》 八股文,而清代科举又把律诗置于首场试艺之后。 在编排历史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样就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因此,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蒙求》受到普遍欢迎,甚至在明清时先后被收入《唐音统签》《全唐诗》等唐诗总集。 [ : Z - X - X - K ] 来 源 学 科 网 A. 宋代科举考试变化较多,新增加了论,而且宋初的规定后来还有变化,南宋建炎二年,又重新 宋代科举考试文体增加了论。宋初规定“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 作了规定,论在考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南宋建炎二年,又规定“第一场诗赋各一首,习经义者,本 B. 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是诗文写作,而诗文技术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 经义三道,《语》《孟》义各一道;第二场并论一道;第三场并策三道”。论在考试中的地位十分重 力,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 要。因此,《三字经》中的句子不再有描写,文字没有辞采,全文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而它 C. 《急就篇》最终退出教材序列而成为文字研究材料,它作为古朴纯正的教育,所以无法满足仕 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 进需求,不会真正得到推广。 专”,就是一段完整的议论,以“性”的变化来论证“教”的重要性,四句之间就是起、承、转、合 D. 无论律诗还是律赋,都十分讲求平仄押韵,并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所有应试者都掌握切韵, 的基本体制;再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紧承上文,以事实证明“教之道,贵以专”。 此时《千字文》可帮助学习对仗。 明代科举废除了诗赋,仍然讲求对仗的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首要文体。此后,清代科举又恢 二、古诗文阅读 复了律诗,并置于首场试艺之后。因此,对仗、格律仍然是明清时期儿童必须要掌握的诗文基本技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另外,宋代以后平水韵取代切韵成为了诗文用韵标准,学习格律、平水韵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所以,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 元代开始兴起了声律类启蒙教材,明清时期,声律类教材则更加兴盛。其他类型的教材也迅速反应, 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最典型的就是《龙文鞭影》,它用对仗编写句子,按平水韵的平声部编排顺序,在学习典故、陶冶性 [ : . . Z . X . X . K ] 来 源 学 科 网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 情的同时,也初步掌握了对仗声律。 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 将博物教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是古代蒙学教材的成功做法,因此 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 诞生了一批经典教材。在功利教育盛行的状况下,能否满足仕进的需要,则决定着蒙学教材能否被广 阁校理卒于京师。 泛接受。从蒙学教材的兴替来看,如果无法满足仕进需求,即便再为古朴纯正的教育,也不会真正得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