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王朔的研究论文
王朔的研究论文有关王朔的议论,骂他的比捧他的更显力度、更有气势、更像文章。无论是一本正经地骂他“痞”,还是诗兴勃发地骂他为“毒蜘蛛”,都让人觉着解闷、感到快意。王朔端出来的作品,纵使多么地有滋有味,毕
王朔的研究论文 有关王朔的议论,骂他的比捧他的更显力度、更有气势、更像文章。无论是一本 正经地骂他“痞”,还是诗兴勃发地骂他为“毒蜘蛛”,都让人觉着解闷、感到快 意。王朔端出来的作品,纵使多么地有滋有味,毕竟只是几碟小菜、几块臭豆腐, 可居然在泱泱大国如此招摇过市、横行无忌,不骂何为! 然而骂归骂,冷处理却不能不做。他既已成为“现象”,这里亦不妨郑重其 事,效法两位深研“现象”的大师黑格尔和胡塞尔,来它个“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说不定倒能从王朔那里另有所获。这种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办法, 好像在欧美文坛也时兴过,他们叫做“诠释学的批评”。 “文艺复兴”的应声虫 平心而论,在一个社会极度贫乏时,为了彼此相安无事,由教会宣扬诸如“存 天理在人欲”那一套,是有其充分理由的。可一旦饱暖者日众,内中不愿安分守 己的才智之士,便要出来大唱反调。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由这帮与教 理唱反调的才子们鼓噪而成。王朔虽小有才气,要说他有“复兴”的自觉又未免 过誉。但境遇既然相似,声气便不免相通。 市民社会,是王朔活动的天地,也是他表达的背景。在王朔笔下,小知识分 子公然地卖弄才学,“小资情调”被谱成流行歌曲,小市民的趣味登堂入室。这 些违拗“大道”的对市井生活的细碎描摹,正表明人性的顽强。哪怕被扭曲着, 它们也要伺机表现自己,一遇响动,就会苏醒,一有余裕,就要展延。李冬宝和 戈玲们不论在编辑部外东颠儿西跑,还是在编辑部里打情骂俏,都那么鲜活,那 么有生气,这显然得益于作者对同人的肯定和张扬。而老刘和牛大姐们更多地得 到讥刺嘲弄,则因为他们时不时会时露出说教嘴脸,总也走不出过去的阴影。 其实王朔最擅长调侃那些用堂皇庄严语词来包裹偏狭私利的丑恶行径,将其 卖矛又卖盾的伪善心态夸张地暴露出来。把权势者送子女出洋说成送他们去反帝 反修第一线,熟知的事实加上同样熟知的只是在时间上稍有错位的语言,就凸现 了喜剧效果。王朔用机智在他熟悉的环境中搜罗了不少这样的素材,可惜他每每 只是一笔带过而已。也许他故意回避,也许他缺乏功力,否则,我们将会有与《伪 君子》答丢夫、《吝啬鬼》阿巴贡相呼应的文学典型面世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