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体文学生态及其创作主体的文化特征文化研究论文
“昆体”文学生态及其创作主体的文化特征_文化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西体”文学是宋初 政治 文化的外化形态。宋初几朝,南、北方文人政治待遇的悬殊差异,南方士人以文学为进身之阶的无奈选择,以及赵宋政权
“昆体”文学生态及其创作主体的文化特征_文化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 “西体”文学是宋初 政治 文化的外化形态。宋初几朝,南、北方文人政治待 遇的悬殊差异,南方士人以文学为进身之阶的无奈选择,以及赵宋政权建立之 初对“激扬颂声”的政治需求,共同造就了“体”文学以赋颂为主的价值取 向;南方作家博学多才的文化优势与宋初诗坛酬唱风气的结合,为“体”文学 审美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南方士人群体社会政治地位的提升,“体” 文学的创作主体己由原来的翰苑侍臣转变为朝廷重臣,人生体验与 艺术 表达 都充满了富贵气;这种富贵气既是“昆体”文学与生俱来的文化品质,更是北 宋中期以后逐步成熟起来的望族文化心理在诗文创作中的必然反映。 在经历了唐末五代近一个世纪的文化残毁之后,“西体”的产生标志着北宋文 坛复兴的序幕正式开启。虽说“白体”和“晚唐体”的影响仍在继续,但那毕 竟是五代余音,难以适应新政权文化建设的根本需求;惟有“体”作家能够宣 导“王泽”、推尊《雅》《颂》,尽革五代以来芜鄙之气,反映出国家统一后 的气象和魅力。正如欧阳修所云:“盖自杨、刘唱和,《西集》行,后进学者 争效之,风雅一变”。①只有全面考察“西体”赖以兴盛的生态环境和创作主 体的政治、文化特征,才能够对该流派的时代价值作出较为公允的判断。 皇权重建过程中的赋颂需求 “西体”的产生是以国家统一、皇权重建后的政治文化需求为背景的,它所表 达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追求,和那个万象更新的时代息息相关。宋太宗在统一天 下之初就表现出对“赋颂之作”的强烈渴望。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云: “五代之际,天下剖裂,太祖启运,虽则下西川,平岭表,收江南,而吴越、 荆、闽纳籍归觐,然犹有河东未殄。其后太宗再驾乃始克之,海内自此一统, 故因御试进士,乃以‘六合为家'为赋题。时进士王世则遽进赋曰:‘构尽乾 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帝览之大悦,遂擢为第一 人。”借科举之机以倡导颂声,明确透露出新王朝极为迫切的舆论需求。不 错,在国家分裂近百年之后,士大夫群体人格与新建皇权之间的严重疏离必须 得到迅速改善,新王朝也需要用一种太平盛世的气象来稳定人心,而皇权的威 严和气势更有待张扬。因此,太宗和真宗两朝大量赋颂之作的产生,绝不仅仅 是一种文学侍臣的奉迎阿谀,而是新时期政治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 太宗一代是“西体”文学的形成期。当日中原地区的文化基础近似荒漠,师道 废弛既久,文人数量很少,图书资料又极度匮乏。宋初文坛的权威人物如窦 俨、窦仪、范质、陶毅、张昭、李涛、王溥、薛居正、赵普、李防等都是由五 代入宋的旧臣,他们曾亲历过不止一次的改朝换代,五代中原“置君犹易吏, 变国若传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 ②的苦难 历史 ,使修、齐、治、平的传统士人格久遭残毁,“皇权”观念更 是荡然无存。宋初三朝,持禄混世、因循守旧的士大夫心态仍然制约着社会政 治文化的重建进程。以李防为例,他于后汉乾中进士及第,历汉、周而入 宋,太平兴国中拜平章事;《宋史》卷二六五本传称:“和厚多恕,不念旧 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青箱杂记》卷一复云:“李文正公防,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