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24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贵州省贵阳市2024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2024年5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报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贵州省贵阳市2024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2024年5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报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世纪前半叶,一场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导并参与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大地兴起。这 场运动既是他们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进行的一次全方位反思与解构,也是对中国未来社会制度与发展道 路进行的一次多维度探索与尝试。在这场运动中,晏阳初和费孝通等知识分子把对学术知识的追求与国家 未来命运的担忧结合在一起,自觉地投身于关于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中,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实践方 案。 晏阳初对中国农村弊端的判断经历了一个从主观认识到科学归纳的过程。1920年,晏阳初结合他在法 国华工群体开展“识子教育”的红书,先后在湖南长沙、山东烟台、浙江嘉兴等地兴办平民识字教育,在 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之所以重视识字教育,是因为他发现中国农村的弊端就是“愚”“穷”“弱”“私”。 在他著名的《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中,他将中西方直接加以对比来强调中国农村的落后: “试看欧美教育普及的国家,人人有读书看报之能力,两相比较,其智愚的相差,不啻天渊……我同胞弄 到三万万以上的文盲……实为中世纪专制国家老愚民。”在他看来,中国农民在“智识”上的“愚昧”成 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晏阳初对中国农民做出愚穷弱私的“问题”诊断时,运用西方的标准来框定 中国社会,从而慨叹两者“天渊”般的差距,这种对本土生活的异化感让他无形中增强了削足适履的内在 冲动。 同样受西方文化教育并尊重现代科学原则的费孝通,既未对西方文明的长处和优势作出归纳,以便为 我们提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与落后加以总结,以便唤醒人民的觉醒。1936年, 通过对花蓝瑶的实地考察,费孝通认识到,乡土中国的“文化组织中各部分间具有微妙的搭配,在这搭配 中的各部分并没有自身的价值,只有在这搭配里才有它的功能”,所以,任何针对乡土中国的批判甚或改 造,都“不能不先清理这个网络,认识它们所有相对的功能,然后才能拾得要处”。而晏阳初、梁漱溟等 所推进的乡建运动,“老实说,是在拆搭配。旧有的搭配因处境的变迁固然要拆解重搭,但是拆的目的是 在重搭,拆了要搭得拢才对,拆时自然该看一看所拆的件头在整个机构中有什么功能,拆了有什么可以配 得上”。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对晏阳初所建构的“国民性”知识有所质疑,他每每以“乡村工作的 朋友认为如何,实则情况怎样”的句式下笔,尤其对“农民愚穷弱私”的观点予以了直截了当的批评。他 认为,乡村工作者们依据自己的想象赋予农民以愚穷弱私的德性,并进而想当然地要通过文字下乡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