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曹刘归的情隐——重读《三国·志关传羽》
辞曹刘归的情隐——重读《三国·志关传羽》辞曹刘归的情隐——重读《三国?志关传羽》范子烨 从宋代开始,“三国”被人们不约而同地赋予了极高的历史地位,而在此前,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代,主流学者大都认为魏、蜀
辞曹刘归的情隐——重读《三国·志关传羽》 辞曹刘归的情隐——重读《三国?志关传羽》范子烨 从宋代开始,“三国”被人们不约而同地赋予了极高的历史地位,而在此前, 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代,主流学者大都认为魏、蜀、吴不过是临时性的割据政权而 已。如常璩的《华阳国志》、习凿齿的《汉晋春秋》,都竭力张扬晋承汉统的历史 观念,他们认为,汉代以后的历史根本就与“三国”无关;因此,即使是西晋时代 的大史学家陈寿著《魏书》、《蜀书》和《吴书》,也不以“三国”为名,而所谓 《三国志》者,乃出于宋代文人的再造与当时出版商的合刻。随着《三国志》这一 历史文本的广泛流传,“三国人物”在宋代以后也步步升格,其中最为耀眼的人物 就是铁匠出身的关羽———他既以武圣的身份与文圣孔子并驾,又以关帝的尊严超 越现实的君王。笔者无意挑战和否定关帝信仰以及相关的民俗学研究,但无论历史 如何演绎,对历史人物的还原性认知于学术研究总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我仅就关 羽辞曹归刘的历史个案略陈管见。 对关羽辞曹归刘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第四册, 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39-942页)。据此传可知,(一)关羽辞曹归刘一事发生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被俘之后;(二)辞曹归刘的原因是关羽同刘备“恩若兄 弟”,“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三)曹操对关羽礼遇甚厚,关羽解白马之围,意 在报恩;(四)曹操知其必去,嘉其高义,对此,裴松之注(以下简称为“裴注”)说: “臣松之以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 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由此,关羽的节义与“曹公之休美“构成了在宋 代以后广泛传扬的历史佳话。但是,《三国志?关羽传》裴注所引《蜀记》却有这 样的记载: 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