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思路探微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思路探微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俯仰古今,怅触万端,疏爽自然,不事修饰而情味隽永。上乘魏代清新通脱之势,下开陶潜清新朴实之风,实属东晋散文中难得的精品,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然而尽本人目力所及
《兰亭集序》思路探微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俯仰古今,怅触万端,疏爽自然,不事修饰而情味隽永。上乘 魏代清新通脱之势,下开陶潜清新朴实之风,实属东晋散文中难得的精品,更是千古传诵的 名篇。然而尽本人目力所及,还没有发现一篇文章尽窥该文思路之妙,所以本人不揣固陋, 浅薄为文,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我认为,解读一篇文章的思路,须从作者经历、时代背景、写作动机、文章层次、关 键词语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特别要抓住写作动机和文章层次。而行文思路往往取决于写作 动机,所以先抓写作动机,往往是理清思路之首要。就具体文章而言,有的文章写作动机在 文章之外,有的文章写作动机在文章之中。在文章之外的需研究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心情, 在文章之内的需分析具体内涵及在文中的位置。写作动机在文中的位置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它往往是作者匠心之所在。 《兰亭集序》一文体现写作动机的句子在文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 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故”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也 揭示了同上文的因果关系。“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紧扣文体,说明结集的内容。“后之 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阐明结集的意义。“斯”字一语双关,既指《兰亭集》中的诗文, 更指本篇序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是最能体现作者观点和情感的句子, 也是写作本文目的之所在。作者认为尽管时代不同,情况各异,但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人 们的情趣是一样的。这种“怀”“致”是作者议论、抒情的基础,也是后人“有感”的接隼 点。这种不因时代和情况的变化而各异的“感慨”,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解读本文的 一把金钥匙。 第一自然段,共有三层意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为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群贤” 三月初在兰亭相会,是为了“修禊事”。第二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 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共两句话,前一句写兰亭美景,后一句写士大夫的行为。景虽美,若阴雨晦冥,便大煞 风景,所以第三层便水到渠成:“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一层也是两句话,第一句写天气的 美好,第二句写人们的行为和主观感受。全段第一层交代聚会和结集缘起,是叙事;二三两 层均为两句,方式相同,前一句是写景,后一句则为议论。这两层中都有“足以”二字,需 备加关注,作者的感慨之情隐含其中。如果说第一层为“叙”,第二层“叙议并重”,那么第 三层则侧重于“议”了。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属于记叙,但这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他的意 图是从叙入手,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要抒发什么感慨,下文自有论述,但这一段从头到 尾,势已蓄足。 登临山水是南朝士族阶层优闲享乐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当时的一大习俗。王羲之 胸怀旷达,爱好自然山水,厌恶繁华生活。兰亭美景与风和日丽的天气,不仅引发了士大夫 们畅谈玄理、寄情山水的豪情,更引发了王羲之神游万仞、思接千载的无限感慨。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 式入手,把人们的交往分成两种形态:静态(内向)和动态(外向)。这只是表明了人们为 人处世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并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作者意在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 的感慨。“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