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第十七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第十七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李白诗的语言弹性,他的修辞、句式和篇章组织的生命感,都是与渗透于其间的
A.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第十七中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 2022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解析 C.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3 A.直觉具有始发性,和用典一样是诗学领域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李白的诗歌中表现得比较充分,这 李白诗的语言弹性,他的修辞、句式和篇章组织的生命感,都是与渗透于其间的诗性直觉和用典 也使得李白诗歌语言富有弹性。 密不可分的。直觉与用典,是诗学领域的两种文化现象。一般说来,直觉是始生性文化现象,用典是 B.“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清晨登陇首”“明月照积雪”,这些诗句无不是由直觉而得 再生性文化现象。比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直觉。但据传他梦见族弟 “” 来,意象新鲜,犹如带着露珠。 谢惠连,似有神助而拾得此句,因而李白《送舍弟》云: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这 “” C.钟嵘在《诗品》中特别强调了直觉之于诗歌的作用,作者不完全赞成他的观点,因为作者认为诗 就成了用典,成了对谢氏直觉的再生性处理。钟嵘《诗品总论》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 ·“ 歌需要直觉,但也并不排斥“用典”。 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 ‘’‘’‘’‘ D.诗歌如果既要用典又要直觉,这时就要平衡好二者在诗中的作用,让它们在诗中各得其所,如此 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里的用事即用典,直寻即直觉。但钟氏 ’” 才能彰显诗歌的文化真趣和自然真趣。 的话带有片面性,好诗是不废直觉,在不少场合也不忌用典的。关键在于如何用。直觉的文化密度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疏,用典的文化密度较密,诗中的文化疏密度应该得宜。更重要的是,直觉须具精神深度,直逼事物 A.本文所说“直觉”是特殊术语,因为它不是简单指对审美对象的外形描摹,而是要具精神深度, 本原;用典须能点化,化出文化真趣。 能传达诗人对审美对象特殊观照。 李白为诗,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神韵,因此直觉在他的诗中占有重要位置。 “” B.“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其中含蕴着作者的大胆想象,融入了作者独到的生命体验,因此 他以山水为友,总能以一种不隔、不俗的心情体验山光水色,常常凭着瞬间的直觉,把带着自然露珠 完全可以称得上“直逼事物本原”。 的新鲜意象采入诗中。他这样写《对雨》: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他这样写《晓晴》:鱼 “”“ C.若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中的“青池满”和“绿树低”已能诉诸视觉的形象,“鱼跃” 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水纹不起,你何必发愁?风线难牵,你岂能感到它重?这些不可言喻的感 ” 和“莺吟”则透示着生命的欢快。 觉,都是把风线水纹牵系着自己感觉神经所致。雨后初晴,清池积雨而满,绿树淋湿而低垂,但是迎 D.《越女词》其三用了“佯羞”或直觉,却没因此损害诗中形象给读者留下了胸无城府、天真无邪 着晓光已是鱼跃莺吟的生命欢快,诗人已经以直觉切入自然界的生命节奏之中了。他这样写郊外: 的美感,可见李白作诗堪入化境。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寻雍尊师隐居》)他这样写县府衙门: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 “”“ 参考答案: 中。(《赠崔秋浦》)在郊外,他体验到青牛趋暖、白鹤栖高的情趣,直觉到大自然饶有意味的沉 ” 1.C 2.D 3.D 默。在县府衙门,他体验到无为而治的县令公事清闲和诗酒兴浓,竟然与花鸟同乐了。由于他以直觉 1.C 该诗用典:前四句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 拾取清新的意象,有些诗行几乎语语珠玑,带有自然的光润性。 上者九万里。” 直觉的魅力,在于它抛开某些文化杂质的拖累,还原出诗的天然本性和天真情调。面对这种天然 2.D “如此才能彰显诗歌的文化真趣和自然真趣”错,更重要的目的是“直觉须具精神深度,直逼 纯真,人们当会感到这才是真正的思无邪。也就是说,直觉的本质在于真,它卸去了某些文化化 “” 事物本原;用典须能点化,化出文化真趣”。 妆。如《越女词》其三: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采莲女笑入荷花 “” 3.D 因果分析错误,正因为“‘佯羞’或直觉”,所以才有“胸无城府、天真无邪的美感”,或者 去,是一幅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何等鲜丽的画面。她竟然会佯羞,但人们不会因其佯而觉得在 “”“” 说“‘佯羞’或直觉”,是达成“胸无城府、天真无邪的美感”的方式或途径。这是文本应有之意。 作假,反而觉得她胸无城府,脱口而出,天真无邪。作诗作到这个份上,也可谓化境矣。 而D项好像在说“‘佯羞’或直觉”,自然会有损“胸无城府、天真无邪的美感”,只是李白技高, (摘自杨义《直觉的魅力与流水用典》) 才避免不良结果发生,也正因为如此,才说“李白作诗堪入化境”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直觉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