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普遍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增

一节“不成功”课的成功之处——数学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 张英我们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一节“不成功”课的成功之处 ——数学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张英 我们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 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在我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普遍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增加,他们的学 习困难也在增多;学生一年一年在升级,而求知的兴趣却在逐渐减弱,不少数学学得不错的 学生在长大以后却远离数学,甚至讨厌数学。原因是什么呢?探其根源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 从教师的方面,教师可能已经将本节课中的知识点完整无误地教给学生,甚至重点、难点都 归纳清楚后让学生纪录在课本或是笔记本上。教师的出发点是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减少学 习的困难、走一条平坦的路,但是这样反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从学生的方面,这主要 是部分学生在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没有在亲身研究体验的过程后 形成的,而是听教师讲解后知道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的参与,更缺少积极的思 考和自己的实践去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前几年曾经去市区听过一次“上海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课”,有位老师上的一节 非常“不成功”的课—— “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什么说她不成功,因为像参加这样规模 的比赛往往是要把“引入情境——探究思考——得出定理——应用反馈——小结反思”这个 流程圆满走完才不留有遗憾,但是那位老师只完成到“得出定理”下课时间就到了。比赛的 结果当然是她榜上无名。几年过去了,我虽然已经不记得她来自哪个学校,但那次上课内容 却让我记忆犹新。 课的内容大致是: 师问:△ABC中,点D是边AB的中点,点E是边AC上一点,联结DE。 (然后教师通过动画演示拖动AC边上的点E) 师问:点E落在边AC的什么位置最值得我们 这样的引入 研究?生答:点E是AC中点的时候。接着教师就引出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A 也让我顿感新鲜,有很强的吸引力。 D E 师问: 那么这条中位线DE在位置上和数量上与第三边BC有怎样的关系呢? C B 生猜测:DE∥BC,DE=BC。 然后就是教师要求学生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只见学生一个个都在教师事先准备的学习单 上探索开了。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不断地探究尝试,期间也对个别困难学生适时

腾讯文库在我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普遍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