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梁小均演绎王羲之作品展》有感

观《梁小均演绎王羲之作品展》有感 观《梁小均演绎王羲之作品展》有感   梁氏大草,不仅仅是豪放,大气,并不是一味的狂放,而是一种写意式的展示,对当代秀媚一路二王草书的批判,是对书家自身天性的一种展示,

观《梁小均演绎王羲之作品展》有感 观《梁小均演绎王羲之作品展》有感 梁氏大草,不仅仅是豪放,大气,并不是一味的狂放,而是一 种写意式的展示,对当代秀媚一路二王草书的批判,是对书家自身 天性的一种展示,一种宣泄,这对写必求中庸之道的传统中国书写 态度,是很好的挑战,乃至颠覆。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文学,历来提倡的是先写中庸之道, 写社会,写国家(庙堂),写责任感,写法,写道,写哲学,最后才 是自己的性情的流露,所以你看那些官方的论述中排名靠前的"精品 "、"神品"都是先写政治抱负,而后写禅写道,最最后才是个人的精 神世界。所以,你看传统的特别是唐代以后的诗评,以李后主、柳 永为代表的."纯情感文学",往往会被批成空洞无物,过于粉饰,云 云,地位不会是很高。个中原因,自然是得和统治阶级的要求挂钩 了,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是吻合的,与"文化艺术需为 政治效劳"的要求是吻合的。 中国历代书作历来不缺好气韵好法度的中庸佳作,这些佳作, 先求严谨的法度,再求一流的气韵,而后才到书家性情的流露。在" 尚意"的宋朝以前,是几乎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宋以后以至民国,乃 至当代,都是变化不大。书法是艺术,艺术最高境界是写心写性情 写个人符号,书法也应该不例外。假设是在社会飞速兴旺的多元化 的今天,假设还是为精到而精到,在占有一流的技法后还是为写而 写,那真的是太压抑了,这对书法艺术的开展以及艺术家本身来 说,都是不负责任的,都是折衷的。这跟十月怀春的少女,本该是 好好地轰轰烈烈的谈恋爱的时候,却被爹妈锁在家里学女工,只能" 独守春闺","望穿秋水"了,观后感《--《梁小均演绎王羲之作品

腾讯文库观《梁小均演绎王羲之作品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