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2023.0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 2023.0 一、现代文阅读分) 5(35 〜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I51915 材料一: 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 趣,“见” 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 特殊形象。比如天上 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 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 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 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 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 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 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 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 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 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 东西,我们 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 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 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 用得来。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 心情随风 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鸯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 化生长,心情千变万 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 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 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 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 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 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 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 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 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 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 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 趣,自然也 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饮酒》) 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 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 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 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 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 界来说,欣 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姜夔的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 创作这句词时,须先从 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 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于是创 造也就在欣赏中完成了。当然,读者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 境界时,也是在欣赏中进行创造。读者所见到 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 的便不能绝对相同。 其实,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 无论是欣赏 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 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 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 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 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 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 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腾讯文库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