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电视节目的隐私侵权研究论文
电视节目的隐私侵权研究论文一、容易侵犯隐私的节目类型分析 电视是高度类型化的媒体,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有极大的差别,因此,其在可能涉及个人隐私的范围和程度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根
电视节目的隐私侵权研究论文 一、容易侵犯隐私的节目类型分析 电视是高度类型化的媒体,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有极大 的差别,因此,其在可能涉及个人隐私的范围和程度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根 据对电视节目介入私人领域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以及近年出现的较集中或影响较 大的关于电视节目侵犯个人隐私的争议,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节目类型可能更容 易出现侵犯隐私的情况: 从节目的内容或题材上看,主要集中在电视新闻节目、生活情感类节目、电 视娱乐节目等类型上; 从节目形式上看,主要是新闻节目的隐性采访、情感类节目的跟踪拍摄和涉 及个人隐私的电视谈话或访谈、电视真人秀等。 1电视新闻节目 随着电视内容的平民化和商业化转向,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电视新闻转向了 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有时电视媒体以贴近百姓关注民 生之名,粗暴地把镜头伸进普通百姓的个人空间,“将表现百姓生活的新闻演绎 为对百姓个体隐私的‘曝料’,将电视媒体变成都市逸闻趣事集散地和批发地的 行为,将百姓新闻变成了市井的电视围观”,并“将媒体这一社会公共资源变成 了仅仅满足部分电视观众’窥视’他人隐私的公开场所,降低了媒体的品牌与形 象”。 另外,在一些重大的灾难报道和负面报道中,也容易涉及一些不必要的隐私 信息。媒体在行使社会批评和媒体监督功能的时候,容易忽视个人权利的保护和 媒介可能造成的伤害。 即使是正面报道,由于报道方式可能并不被人们认同,也会造成报道对象的 私生活受到极大干扰。这里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则关于网络暴 力的新闻报道,引用了一名13岁的初中生张殊凡评价一些网页“很黄很暴力” 的话,该生的学校、班级和姓名都有字幕显示,结果,她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众人 批判嘲讽的焦点,进而个人信息被网络搜索,“很黄很暴力”也成为网络流行语, 用来指称言不由衷的说谎者。也许,对记者而言,这样的报道只是其职业过程中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