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初中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初中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初中 最近我把《万历十五年》重看了一遍,当然还没看完。我就看了三章,可是这三章让我明白许多,也让我明白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竭力想说的观点。 1、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初中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初中 最近我把《万历十五年》重看了一遍,当然还没看完。我就看 了三章,可是这三章让我明白许多,也让我明白了黄仁宇先生在 《万历十五年》里竭力想说的观点。 1、道德与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与法的位置。自从秦朝因重法 而灭亡后,自西汉以来,各朝都开始任用儒生。但是治国不能光靠 儒家的道德观念,还是需要法家的,于是明儒暗法这一治国之道诞 生了。但是一直以来儒都是高于法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高于法律 的。这一点到了明朝最为显著。明朝的官员遇到法律所不能包括的 案件时,是在用道德观念来判定对错,而明朝的道德观念是被朱熹 的四书概括的。海瑞的斟酌标准里就非常强有力地表现出这一点: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 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 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 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这样就算有一些事依靠道德观得以解决,可是法律上的漏洞一 味去用道德观填补,没准有一些没有道德观的官员回去钻法律漏 洞,以图私利。但是如果让法律高于一切,就会造成像秦朝的短 亡。更何况,无论制定法律的人想得多么面面俱到,智者千虑必有 一失,法律肯定会有漏洞,这个时候又没有道德观,社会将会更加 腐败。只有让法律和道德齐头并进,社会才会和谐。可是自秦朝以 来,各朝统治者怕蹈秦之覆辙,所以致使儒生目空一切。 2、文官集团的弊端。由于天下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让皇帝过 目,所以各朝统治者创立了文官集团,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可是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