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本土文化的探索和实践[修改版]
第一篇:中国建筑本土文化的探索和实践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建筑本土文化的应用 4101070327 周涛涛中国建筑本土文化的探索和实践摘要通过中国这么多年建筑的发展,来探讨中国这么多年在建筑本土性的研究,
第一篇:中国建筑本土文化的探索和实践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建筑本 4101070327 土文化的应用周涛涛 中国建筑本土文化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通过中国这么多年建筑的发展,来探讨中国这么多年在建筑本土性的研究,以及应用,从中国第 一代建筑师(杨廷宝、童寯、梁思成等)对中国建筑本土应用谈起,到近几年建筑界对这个命题的论证和 实践,通过一些具体建筑案例来讲,建筑大师这些年的探索。关键字建筑,本土文化,符号,后现代建筑 从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回国到现在,现代建筑本土化这个命题一直在建筑界讨论和探索。在现代建筑 ;—— 文化如此繁荣的今天,建筑流派风起云涌,此起披伏建筑语言日新月异,各领风骚现代的,传统的, [1] 后现代的,新古典的,解构的,高技的,生态的,尽快找到属于本土文化的建筑,是避免现代城市前篇 一律,千城一面的根本方法。 20 年代初,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建筑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侵入,当国内到处建设着跟美国,欧 洲一样风格的现代建筑时,中国的现代建筑何在?这样的重担就留在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杨廷宝、童寯、 梁思成等的身上。 “”—— 从当时语境来看,改革中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跨度时期一个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关 —— 头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批判反思的同时又遭受异质文化携着先进的生产技术的猛烈冲击。扬弃与获取的 矛盾必然会在当代中国设计师身上造成某种错位感和失落感,这使他们在传统规范的解构和新型文化的建 “”[2] 构中倍尝选择的困扰。 “” 当时,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深受巴黎美术学院鲍扎体系影响,该体系强调古典 美学构图,注重形式、风格、比例、轴线,以美术造型的眼光学习历史遗产。毕业之后,这些同学将这套 “” 理论带回中国,形成了一套关注形式构图、立面造型的美术+功能的中国建筑学教育体系,并在建筑理论 “” 方面,形成了一套以风格、样式、流派为标准的分析方法。 “” 在设计实践方面,由于鲍扎体系的形式化倾向,加上政治文化的大背景、强调建筑教化功能等多种因 “”“” 素,为了实现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创造新而中的建筑风格,用新的建造技术(混凝土技术)模仿中 “”…… 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些符号,如大小屋顶、斗拱、花窗等就成为一条顺理成章的设计思路。 1980901960 到了~年代,在西方年代开始兴起并很快销声匿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在中国由于迎合 “”“” 了夺回传统风貌的政治文化要求,阴差阳错地开始流行。后现代的符号学在中国城乡,造就了一大批迪 “”[3][] 斯尼式的中国现代建筑。比如:北京火车西站图一就是这样的建筑。 图一 在传统体系瓦解、新体系尚未形成的文化真空中,无论严肃认真的、抱着文化史命的第一代建筑师, 还是现代商业氛围中嬉皮士式的拼贴,都没有脱离建筑形式主义的老路,或者说,没有能够脱离对形式的 …… 侧重面对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总体趋势的影响,在推动各国文化思想的交融和引介的同时,也为

![中国建筑本土文化的探索和实践[修改版]](https://wkimg.docs.qq.com/img/LDahLrCq2H7BDaAJjClWz.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