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与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当代意义
丰子恺与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当代意义 最为一个忠诚的儿童崇拜者,儿童自然是丰子恺文学和漫画创作的重要元素,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丰子恺与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比较的,欢迎阅读参考。 在
丰子恺与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当代意义 最为一个忠诚的儿童崇拜者,儿童自然是丰子恺文学和漫画创作的重要元素,以下是 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丰子恺与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比较的,欢迎阅读参考。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催生出的中国现代美术和现代文 学,是一对最先引人注目的现代文艺双胞胎。这对中西文化交融孕育而生的小姊妹,从她 们诞生之日起,就重新建构起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坐标。在这个坐标系上,丰子恺和周作人 无疑分别是各自坐标轴上一个无法绕过的重要坐标点。作为中国“漫画之父”的丰子恺, 虽然一生痴迷艺术,崇拜童心,但在时代政局的变动下,这位一心向佛的“居士”,后来 在日趋窒息的“车厢社会”里,竟然也显示出“战士”精神的另一面。而与此相反,周作 人则由五四时期发现“儿童”和“妇女”,高举“人的文学”大旗的“叛徒”,在政治风 云的逼仄下转身为一个专心耕耘“自己的园地”的“隐士”。两人的生命历程和思想逆 转,令人不胜感慨。由于都留学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关注儿童命运,丰子恺和周 作人在关于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教育等方面形成了许多颇为相似而又有区别的观 点,认真梳理、比较和考察这些观点,对于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教育诸方面凸显出来的一系 列问题,特别是对于“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冲突与重构问题,将会有一定的启发 意义。 一、儿童观:“儿童崇拜”与“儿童本位”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的自我发现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西方社会在16世纪发现了人, 18世纪发现了妇女,19世纪发现了儿童,此为西方近代的三大重要发现。瑞典的爱伦凯 则认为,18世纪是人的世纪,19世纪是妇女的世纪,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她对儿童 地位将得到提升的预言,表明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儿童,被解放得最晚。虽然儿童自古以 来就一直存在,但是关于儿童的自觉观念,却沉睡了两千余年。“儿童”是在社会历史不 断迁移的过程中,被成人文化所构建出来的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历史的概念,每一种形态 的“童年”,都是某个历史时代的制式在具体的儿童生命和生活上的映现,是成人社会对 “童年”的普遍假设。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