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长对中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影响的调查

文献综述目前笔者能检索到的关于课外培训的学术文献,大多在国外的期刊与一些国际组织的咨询报告上,国内较为少见。国外研究培训的代表人物是UNESCO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的 MarkBray。他从教育经济学的

文献综述 目前笔者能检索到的关于课外培训的学术文献,大多在国外的期刊与一些国 际组织的咨询报告上,国内较为少见。国外研究培训的代表人物是UNESCO国际 教育规划研究所的MarkBray。他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综合了多人的研究,并 以“影子教育体系”为题,撰写了大量关于课外培训的文章;国外还有一些国家 的教育主管部门如日本文部科学省、韩国教育部也开展关于课外培训的调查研 究。国内研究教育培训较有影响的学者主要有华中师范大学的雷万鹏教授以及北 京大学的薛海平博士;此外,也有一些教育调查研究涉及到课外培训,但不甚系 统。 1.对课外培训概念的解读 对课外培训做出开创性研究的学者当属Stevenson和Becke:(1992)。课外 培训内容基本上类似于学校课程,培训教育依附于主流学校而存在,因此他们也 将课外培训称为“影子教育”。他们在对日本高中生所作的纵剖面调查中发现, “影子教育”发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但目的是为了提高主流学校的学习成绩。 Bray(1999)是对课外培训做出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对课外培训的“影子 教育”性质作出了进一步阐释:课外培训只有当主流教育存在时才会存在;它的规 模和形态因主流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在几乎所有社会中,它受到的关注都比主流 教育少;它的面貌远不如主流教育清晰可鉴。课外培训另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 是其私人产品性质(Privateness)。Bray认为,培训教育不包括公共财政投入, 当然也不包括家庭成员的义务补课劳动。它主要是由机构或个人所提供的具有营 利性的教育服务。总的来说,课外培训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外的补充性教育 (suPplementarynltoring),它以学术性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 小学生为对象。 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强度可以有两个指标来显示。一是参加培训的时间,二 是参加培训的科目数。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强度随着年级的升高, 离主要考试的时间的接近而增加。薛海平(2006)的研究表明:我国小学学生平均 每周参加课外培训约为9个半小时,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学生约为10个半小时, 高年级的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强度略高于低年级的学生。

腾讯文库关于家长对中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影响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