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变认知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变”认知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曾经指出,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相关综合研究或边缘交叉研究是艺术学研究的趋势之一。民族声乐只有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更宽广领域的区域化、国际化,且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变”认知 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曾经指出,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相关综合研究或 边缘交叉研究是艺术学研究的趋势之一。民族声乐只有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才能 实现其更宽广领域的区域化、国际化,且不会因此而丧失自身的民族特色。费 孝通先生曾经说过: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积极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的好 东西变成世界性的好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本文通过对以广西 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民歌为代表的中国民族音乐、以德彪西等为代表的欧洲音乐 等作品的考察,在跨文化语境下探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变的规律。 一、跨文化语境下民族音乐的历史嬗变与价值整合 刘三姐民歌在其历史嬗变与价值整合的过程中,都保留与传承了其 原本的风格与特点,即表现形式上简单直接,唱词上丰富多样,曲调上明快活 泼,格律上押韵规范。如电影《刘三姐》中歌曲《什么结子高又高》,将独唱 与合唱紧密结合在一起,歌唱发问的形式显得活泼跳跃,内容上则紧跟人民的 心声,宣扬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及对丑恶势力的鞭挞,保留了民族声乐宝贵 的实质内核及价值取向上的合理因子,传唱弥久不衰。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新的 变体是在既往基础上的音乐自觉、文化自觉,而新的相似音调、同曲变体则属 于同源分流。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刘三姐民歌等传统民族声乐面临着一个前所 未有的历史突变期。一方面,传统民族声乐的某些因子较为稳定地逐渐向前推 进,保留与延续着其历史传统因素的旺盛的生命力部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 开放的推进,在外来音乐文化及国内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声乐文化的彼此相 遇、碰撞、融合之下,逐渐拓展出与传统民族声乐不同的空间。在音乐等艺术 作品的流变中,对于内涵文法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它是指依靠挖掘音乐符号 意象内部蕴藏的情意,或者通过同类意象聚类组合的方式来进行表述。一味地 追求所谓纯音乐而忽略内涵文法,只似一件脱离了适合的身体而孤立地挂在衣 架上的漂亮衣服。刘三姐民歌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属性、审美价值属性与合理 利用的价值属性三者的有机统一与整合,是对刘三姐民歌在新时期最好的传承 与发展,但现实中往往存在失衡的畸形流变,表现为过分强调与凸显其消费价 值属性,有意无意轻视与忽略其社会价值属性、审美价值属性,这样下去,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