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_古文化现象:多一笔,少一笔
古文化现象:多一笔,少一笔古文化现象:多一笔,少一笔我国许多地方的题匾和对联,有些字写的多一笔,或者少一笔,有人以为是错别字,其实这恰是书写者的独具匠心。比如济南“大明湖”碑的“明”字,写的是“
古文化现象:多一笔,少一笔 古文化现象:多一笔,少一笔 我国许多地方的题匾和对联,有些字写的多一笔,或者少一笔, 有人以为是错别字,其实这恰是书写者的独具匠心。 比如济南“大明湖”碑的“明”字,写的是“目月”之“明”, 这多出的一笔,恰在表明:大明湖就如济南的眼睛。杜甫有“济 南名士多”的诗句,故历下亭的“名土轩”题匾时,书写者在“名” 上多加了一点,“士”上多加了两点,意在期望济南的“名士” 多一点,再多一点。 像这样多一笔,少一笔的写法很多。山东曲阜孔府的楹联:“与 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 字少上面一点,意为“富贵无头”;下联的“章”字下面的一竖 一直通到上面,则表示“*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 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