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燕歌行一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燕歌行》 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高适及背景2)分析诗歌中的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运用3)挖掘、探讨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二、学习过程:1)知识链接:1.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
《燕歌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高适及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运用 3)挖掘、探讨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二、学习过程: 1)知识链接: 1.《燕歌行》 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 歌行 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 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据史料记载,最早用这 曲调填写歌词的是曹丕。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旷怨之情。曹丕以后的以“燕 歌行”为题的诗歌,主题大多也都是“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吴竞《乐府古 题要解》)。高适沿用了这个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 2.高适 盛唐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县)人,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 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曾 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 白、杜甫结交。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其诗直抒胸臆, 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长期的边塞生活,使他有条件成为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抒发了安边卫国、立功 异域的雄心壮志,揭示了战地军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能够比较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充满爱国热 情,具有独到的成就。反映他贫困的生活、抒写他怀才不遇的诗篇,对于现实的黑暗、统治阶级的 腐朽,也有揭露作用。此外,还有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这在开元盛世的诗坛上,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诗歌,意境雄浑,格调高昂,气势奔放,语言流畅。辛文房说他“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 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唐才子传》)很受人们的喜爱。著有《高常侍集》。 3.背景: 小序:“开元二十六,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 诗歌前小序) 因而和焉。”( 2)学习指导: ①熟读成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