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素质教育与教师评价机制论文
素质教育与教师评价机制论文 【内容提要】实施素质教育应确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当前,中小学教师评价必须 摆脱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实现评价目的“发展性”的转变,增强评 价指标的完备性和可测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客观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评价机制/“发展性”转变 【正文】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 系统工程,它涉及一系列…… 当前,对中小学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是否具备奖励 或惩罚的条件,仍然是最主要的评价目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教师评价的鉴定 和区分功能,它是进行教育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过于强化评价的鉴定功能而 淡化其矫正和激励功能则是本末倒置的,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导向。因为“评 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2](P301)应是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指导激 励教师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逐步缩小与目标的差距。素质 教育下的评价应成为教师改进工作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评价指标未能全面揭示教师评价的目标,且可操作性较差 评价就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做出判断。教师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描述,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而 能否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完备的、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则是实施评价的关键。 所谓指标,即具体的目标,有时也被称为评价项目。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它要 求指标体系不遗漏任一重要的指标,指标系统能够全面地、毫无遗漏地再现和反 映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3](P79)一般说来,构建指标体系包括四项具体工作: 一是分解评价目标选定指标;二是按照每一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分 别赋予不同的权重,也就是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三是确定评价标准,即对各项 指标所应达到要求的程度进行规定,这可以说是评价的最关键要素,对结论的科 学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最后,将指标、权重、评价标准按照评价对象的某种逻 辑结构排列组合,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工作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因而教师评价必须注意指标的完备性。目前中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