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kAAA民间文学论文:律意虽远,人情可推

民间文学论文 律意虽远,人情可推 摘要:元杂剧公案剧塑造了包拯、张鼎等清官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作者赋予其共同的思想性格特征: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刚直不阿、为民请命、犯颜直谏、打击豪强、为民除害、聪明睿

民间文学论文 律意虽远,人情可推 摘要:元杂剧公案剧塑造了包拯、张鼎等清官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作者赋予 其共同的思想性格特征: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刚直不阿、为民请命、犯颜直谏、 打击豪强、为民除害、聪明睿智、断狱精明,这是作者美好理想的外化,也体现出人 民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斗志和不畏强暴的正直精神。他们正是人民所期望的清 明政治的化身,同时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官"崇拜的痕迹。 关键词:元杂剧;公案剧;清官形象;清官崇拜 中图分类号:1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5-0052-07 近来阅读了苏力先生几篇从法律角度研究元杂剧的论文,甚觉新鲜。从一个新 的角度研究文本不失为有益的尝试,但其文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诸如论文认为"尽 管常常被概括为清官与贪官或滥官之间的斗争,善与恶的斗争,但这些戏剧真正反映 的是,冤错案件基本与裁判者的官员本人的道德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官员的智 识、能力则有更直接关系。如果仍然要用'清官'这个词,那么这里的'清'不能仅仅, 甚至主要不能理解为道德上'清廉'或'清正',而应理解为包括了智识能力上的'清楚 '或'清醒'。《窦娥冤》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类悲剧:在一个没有强有力自然科学技 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和职业传统支持的司法制度中,哪怕司法者很有良心和道德, 也将注定不可能运送正义,而更可能运送灾难和悲剧。"作者模糊了清官与贪官的道 德区别,认为他们"勤政不勤政就不会对减少错案有多大差别"...。如此的论断,或 许从现代法律学角度审视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此分析经典名作是对经典名作为我所 需的随意解读,完全不顾及作品所处的时代与作家塑造这些清官的文化意蕴,故其所 得结论不符合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和文化精神。因此,本文从探究元杂剧公案剧中的 清官形象的文化精神层面,揭示出清官身上所蕴含的思想意蕴,有利于我们将古典作 品还原于作品所产生的那个时代来理解其思想意义,而不是用现在人的观念去匡正 古人。

腾讯文库mwkAAA民间文学论文:律意虽远,人情可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