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一语文第一次考试试题
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一语文第一次考试试题 注: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3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一语文第一次考试试题 注: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3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 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 “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 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 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 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 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 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 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 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 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 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 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 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 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 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 无法与“专家” “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 “被代表” “被 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 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 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 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 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 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 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这与现今社会的传播媒介无关。 C.“打酱油” “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