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透析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观照

透析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观照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主体及文学创造主客体的关系这三个方

透析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观照 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 从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主体 及文学创造主客体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对刘勰的创作思想进行研究。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创造客体主体 刘勰在《文心雕龙》第一篇《原道》中说道:“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 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所谓“三才”就是指 天、地、人。天和地是自然之物,在刘勰的文学观念中即是指文学活动的客体; 人乃天地之灵,即是指文学活动的主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客体即“自然景物”说 《礼记·乐记》中有对音乐和现实的关系的描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这里强调了音乐的产生是由人内心情感的变化所使然的,而人内心情感的变化是 由于外物世界的变化所引起的。总而言之,音乐的产生是和自然世界中万物的变 化相辅相成的。彼若动,此即动也。 刘勰发展了《乐记》的观点,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着重论证了文学与 现实的关系,提出了文学创造的客体即“自然景物”之说:“春秋代序,阴阳惨 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随着季节的不断更换,天气 或阴冷或晴朗,随之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或郁闷或舒畅。正是因为自然气 候的变迁人心才产生了变化,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 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每年有不同的景物,每种景物也有不同的形状,而人的 感情会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文辞就随着感情抒发出来,“若乃山林皋壤,实 文思之奥府”。刘勰认为山林田野实在是文学构思的宝库。《明诗》篇曰:“人 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 七种情感,这些情感受到外物的刺激就会发生感应,为外物所感而吟唱内心的思 想感情是自然而然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天气非常明媚,空气非常 1

腾讯文库精编透析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