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秋林职业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秋林职业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
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四川省绵阳市秋林职业中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2020 1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含解析 A. 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是中国人思维的三大特征,也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哲学的基本概念。 B.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所以可以成为范仲淹的人生志向并获得广泛认同,是因为中国人有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人体认识运用到政治集体的传统。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这就像 C. 中国文化强调动态平衡,是因为哲学更关注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人生,也主张符合事物的本来 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阳又是互根的。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 状态。 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彼此转变。在古人 D. 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虽然“道”的具体语境和涵义不同,但在复杂现象 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这就是“道”,孔子讲 中寻求贯通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佛教华严宗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以说,中国文化就 13. 根据文意,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是“道”的文化。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的很多道理,既可以用在治身上, A.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 B.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比较 也可以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这个 C. 中国哲学思维的辩证思考 D.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底蕴 集体上。范仲淹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也早已成为千古佳话。 1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的理解。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因为“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 参考答案: 会产生偏差。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 12. B13. D 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近代哲学 14. 中国文化认为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而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所以要维 家章太炎讲到,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 护社会的公平就既要顺应事物的共性,也必须要尊重事物的个性。如果用统一量化的标准去规定,就 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 有悖自然合理,反而达不到公平的目的。 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整体把握。 12. 试题分析:强加因果,见第一段“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的很多道理,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 既可以用在治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 然”,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 认识运用到政治这个集体上.范仲淹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也早已成为千古佳 然、自然合理。大禹治水,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 话”。 好了。李冰看到水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用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那里,随着水的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 波动,它也会起伏。汶川地震中,新修的钢筋水泥的水坝都震坏了,而李冰留下的装着石头的竹篓子 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 却没有坏。顺其自然的思想,可以适用于一切方面,适用于人身,适用于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 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强加因果。 然。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 13. 试题分析:首先阅读全文,把握每段的内容,再逐项进行判断.A、B两项只概括了第一段的内 衡。 容;B项内容在原文中并没有涉及;D项很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中心内容,故选D。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 14. 试题分析: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确定答题区域,再进行筛选概括.可主要抓住最后两段的内容 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 进行分析,抓住关键句“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 我们要顺应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 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 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 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维齐非齐”4个字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 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 讲“维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指向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