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B班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B班)(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论述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法国作家雨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 (B班)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论述类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 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 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 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 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 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 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 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 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 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 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 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 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 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 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 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 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 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 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 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 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 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 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 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 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 的理性。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 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 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 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