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考点透视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通过阅读提供的两篇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最近两年在很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比较阅读也渐成规模。主要有课内两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考点透视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通过阅读提供的两篇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最 近两年在很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比较阅读也渐成规模。主要有课内两段的比较阅读、课外 两段的比较阅读、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其中尤以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较为常见,所以,考生在 熟练阅读课内文言文的同时应重视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 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 的异同;(4)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5)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 体验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知识讲解 解读命题,点拨解题思路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爱国诚信、 敬老爱幼、团结友善的文段为主,同时也有纯说明或写景的文段入选。多为两则,偶有三则。一般情况下, 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 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可 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中考命制“求同辨异”类题目,借以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命 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异中求同 要求考生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筛选和提炼,透过表象上的“异”寻求内质上的“同”,找到两篇文章 的相似点。解题时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 工”之妙。解答“求同”类试题时,重在将两者做纵横双向比较,弄清两者为什么“同”,这是讲清原因; “同”在哪些方面?这是理清范围。 例: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 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①③④ 【乙】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 ⑤⑥ 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 [注:]①益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cuàn):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 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 ? 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题目: 答题思路:由题干可知,两文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由我们熟知的《送东阳马生序》,写宋濂家 境的贫寒和少时求学的艰辛这一内容,可推知另一段文字的内容。为确保准确,还可以从这则课外文言中 的“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等语句得到证实。 答案: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的贫寒和求学的艰辛。 二、同中求异 要求考生从现象上的“同”探究内质上的“异”,或是在内质“大同”的前提下寻找个性上、表现形 式上的“异”,这类题目更能反映考生的探究能力。解题时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 找出相应的内容。解答“辨异”类试题时,重在对两者进行辨别、分析,要通过深入分析、多方比较,以 彻底弄清两者因何而“异”,“异”在何处。 例: 【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 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 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选文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