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词笔记整理
七年级诗词笔记整理《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1.选自《王维集校注》,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2.两个“故乡”的表达效果:在这里作者连用两个“故乡”看似重复,实则形神
七年级诗词笔记整理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 1. 选自《王维集校注》,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 2.两个“故乡”的表达效果: 在这里作者连用两个“故乡”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表达 了游子对故乡的怀念。 3.赏析“应知”: 生动表现出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相思。 4.赏析“寒梅”: 诗人之所以用到“寒梅”是因为“寒梅”已经被诗化、意象化,是一种诗 人对故乡思念感情的一种寄托。把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形象化,具体化。 【主题】全诗以白描手法写来,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的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 译文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选自《李义山集》,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 2.君问归期未有期: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 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 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3.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 表现了丈夫所处环境惨淡,透露出丈夫羁旅之感,不得归之痛 苦。 3.赏析“何当”: 是表示愿望的词,是诗人因为现在生活的惨淡迸发出的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 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 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 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 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 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 主题 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 写作特点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 特色。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 选自《云台编》,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 2.赏析“愁杀”: 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情绪写到极致了。 3.赏析“风笛”、“离亭”: 都具有特殊意蕴,烘托出离人的特殊心境。 【】 译文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 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