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散文:茶马鲁史的背影
茶马鲁史的背影“春雷唤东风,润雨睡云端;乡人采摘忙,茗香飘千里。两江锁门户,古道盘山行;小镇倚山岗,坡陡骡马萎。驿站人情暖,夜宿似归家;商客往来急,马铃响叮当。”这首名为《鲁史的背影》的打油诗,也不知
茶马鲁史的背影 “春雷唤东风,润雨睡云端;乡人采摘忙,茗香飘千里。两江锁 门户,古道盘山行;小镇倚山岗,坡陡骡马萎。驿站人情暖,夜宿似 归家;商客往来急,马铃响叮当。”这首名为《鲁史的背影》的打油 诗,也不知是那位学哥或学姐即兴而作,并刻写在鲁史中学校园围墙 上,好让我这个缺乏文采天赋的学弟看到。多么绘声绘色的语言富有 画感,透彻地描绘出茶马古道驿站—鲁史小镇,曾经的繁华和鲜活盛 景,像远去了的伊人背影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鲁史是澜沧江畔的一个古老小山镇,也曾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一 个驿站,属素有“滇红之乡”美誉的临沧市凤庆县管辖,距凤庆县城 八十余公里。虽说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凤庆“江北”人,可从高中毕业 后的三十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我却再也没有回过鲁史,回小镇看 看,在古道老屋和乡音俚语的故事里去感受茶马文化的遗风余韵,在 自然风物的景色和乡土美食的味觉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去解读或禅 悟鲁史远去的背影,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于是,我联系了长期在鲁 史经营小本生意谋生的侄子,踏上了绕道县城前往鲁史行程。 从乘上县城开往鲁史的客运中巴车那一刻起,我的思绪却陷入了 左右为难的困顿中, 一头云雾一片茫然,无心留意和观赏沿途的风 景。内心既希望小镇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发展得很快,又希望它能保 持记忆中古色古香的韵味,不知两个半小时后眼前的她将是怎样? 曾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 某个飘着朦胧阴雨的秋日父亲送我到鲁 史念高中,两年后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夏日高中毕业,我离开了鲁 史。早在我出生前的1954年, 国道214公路建成通车,从昆明和下 关到凤庆县城由云县岔道改走214线,鲁史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景 观的古镇被撇入死角,归于沉寂。当地人习惯以县城为中心把凤庆县 澜沧江以东,黑惠江以西,两江交汇的夹角地带叫“夹江”或“大江 外”,又因这片土地正好处在县城的东北部,现又统称凤庆江北地 区,现设新华、诗礼两乡和鲁史镇,鲁史古镇不仅在地理上处于的中 间,且从古到今都是凤庆江北地区是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长期以来 “江北人”心目中的“小上海”。 古镇名—鲁史的由来,其实就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它包藏着小镇 近千年来的兴衰沉浮,记录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鲁史原名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