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儒家敬畏思想与道德建设浅议论文

儒家敬畏思想与道德建设浅议论文【论文摘要】儒家解释传统从原始儒家形成以来至今,都是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解释历史上的儒家大师们的学与行的。“君子三畏”为儒家提供了理解经典的连贯的基本价值,提供了对于经典的

儒家敬畏思想与道德建设浅议论文 【论文摘要】儒家解释传统从原始儒家形成以来至今,都是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 解释历史上的儒家大师们的学与行的。“君子三畏”为儒家提供了理解经典的连 贯的基本价值,提供了对于经典的原初态度的基点。这种敬畏之心是儒家能够绵 延至今的价值认同和实践导向的基础结构。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转型时 期,但是文化道德建设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个体道德意识薄弱,群体道德滑坡这 一表象凸现了人们于道德意识层面所发生的问题。当代社会急需进行伦理道德的 重建,尤其需要关注道德敬畏感的重新确立。解构儒家传统道德的积极内涵,从 儒家关于道德敬畏的学说之中汲取有益资源,努力承接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指向 敬畏道德人格的养成,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重建来说应该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探 索,也必能发挥出积板作用。 【论文关键词】儒家;敬畏;道德 一、敬畏之于儒家的道德传统 儒家学说是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敬畏之感的学说。敬畏思想在儒家传统中多有 体现,天道、自然、人类社群、自我等等都是敬畏的对象。 儒家的敬畏传统自原始儒家创立时就建立起来了;孔子对此有原创性的阐释: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大人, 侮圣人之言。”古代百姓普遍对于天、神等心存敬畏,而孔子则敬畏“天命”。 天命在于孔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天主宰人的命运,即自然的定数,它是朝着 一定目标前去、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一股力量;一是指上天赋予人的使命、才能, 即自然的察赋。较之前者,后一层含义更为重要深刻,因为“孔子和儒家所关心 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类的问题”。孔子的敬畏天命,兼具敬畏超人间的力量, 和敬畏人所担负的神圣使命的双重含义。因此,孔子对于鬼神的问题采取敬而远 z的态度。不管其存否,既要有虔诚敬畏之心,又要保持距离。对自然界的现象 也是心存敬畏,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态度去对待,因为理性之于自然的现象,完全 应该从中感悟出现象以外的真理。 孔子提倡“知命”,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对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的感知和履 行。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因为这是道德的要求,是天所赋予的使命。因此,对于 1

腾讯文库精编儒家敬畏思想与道德建设浅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