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三年级最近已经开始接触二声部教学了。如何让孩子们不会感到二声部演唱很困难,心里产生畏惧感;如何高质量地开好这个头为今后高年级进一步学习二声部歌曲做好铺垫,我一直思索着。能

小学音乐《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 三年级最近已经开始接触二声部教学了。如何让孩子们不会感到二声部演唱 很困难,心里产生畏惧感;如何高质量地开好这个头为今后高年级进一步学习二 声部歌曲做好铺垫,我一直思索着。 能不能将故事情境教学也有效应用于声部教学,或者说故事情境教学能否在 声部教学中也发挥它的独特魅力?经过两周的实验验证,回答是肯定的。故事情 境将枯燥专业的声部形象化、具体化,利用孩子们的主动投入去参与。 教授第五册第四单元歌曲《钟声叮叮当》时,全曲歌词只有“叮当”两个字。 仅仅干唱,相当无趣、单调,一定要想办法创造意境,使学生参与其中才行。为 此我先叙述故事做情境导入的描述,接着上节课《船歌》的故事:小PETER和苏 珊娜坐船游到了湖边,忽听树林间传来悠扬的钟声,若隐若现。大家仔细听听这 钟声来自一处(是单音吗)?接着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边放录音(一声部) 边用钢琴伴奏,同时唱出二声部来。 大家一下子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了。很容易分辨出老师和录音唱得不同。也 就是钟声不是单一的,很自然地给大家分享了和声这个概念。孩子们欢喜地称高 声部旋律为小钟发出的声音,低声部旋律为大钟发出的声音。正是这大小钟齐鸣 给了音乐不一样的和声色彩和效果。在这里专业抽象的和声概念被形象化,孩子 自然乐于理解和接受。 接下来就是分别演唱大小钟的旋律了。教师的指挥在这里也可以十分地形象 化。比如:一开始我先把重点放在音高的提示和引导上。指挥的手势的高低根据 旋律的走向而变化。指挥大钟的手势甚至更具体地模拟成敲钟的动作——握成拳 头,随音高变化敲高或敲低。我用一只手代表一个声部,两个声部的学生只需要 注意看老师给每个声部的手位变化就可以轻松地唱准音高。这里,我没有给出专 业的指挥图示,指挥手势甚至不符合学术专业标准,但是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 我认为就是实用的。 待学生基本建立起音准概念后(熟悉旋律)后,我又进一步依靠指挥手势进 行坐在游船上起伏飘动的情绪引导。学生随我手臂摆动的方向做身体律动,不仅 展示着三拍子节奏的起伏律动感,而且很自然地进入舒缓流畅的演唱状态。 由学生分角色扮演的大钟和小钟带着摇船的韵律互相聆听、互相碰撞,逐步 和谐着。不强调枯燥的声部概念,不追求规范的和声理论,不就拘泥于模仿标准

腾讯文库小学音乐《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