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芳100内数的认识复习评课稿
《100以内数的认识与运算》总复习评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市教科院给我们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感谢教科院李主任的悉心指导。下面我结合本节的课堂呈现谈谈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思考:总体上,今天的课
《100以内数的认识与运算》总复习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市教科院给我们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感谢教科院李 主任的悉心指导。下面我结合本节的课堂呈现谈谈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思考: 总体上,今天的课堂,较清楚的诠释了期末复习课的系统化、结构化特征。 复习课不同于了练习课。练习侧重新知的巩固提高,形成技能;复习课侧重沟通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框架。而本节课作为复习类型中的一种——期末复习,它与单元复习 相比,更强调所学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具体说来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对比教材,体现教材亮点 关于新旧教材对比,前面的说课也谈到,在原教材中,总复习是将单元知识以零散习题 的形式呈现,通过独立的习题演练来整理。而新教材则借助百数表开展活动,复习更侧重知 识脉络的整理。 这节课我们看到,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紧紧围绕百数表展开,呈现出层次分明 建构“新”百数表——梳理“数的认识”探究百数表----发现数的规律 2. 的三个环节:1.;, 运用百数表 3.——梳理“数的运算”。在第二个环节,“探究百数表——发现数的规律,” 又分两个层次推进,先探究新百数表规律,然后对比新旧百数表发现不同。我们看到,学生 110 在同桌讨论后比较顺利的发现规律(横向逐个加,纵向逐个加,还有同学想到斜着看也 有典型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100进来了,0被挤出去了”,教师的一个“挤”字既 富有童趣,又形象再现了新旧百数表的动态演变过程。学生在找不同中感悟相同,最后学生 发现,首尾数变了,但数的个数不变,数的位置变了,但是数的规律不变。在同与不同间、 变与不变间,我们看到,学生享受着发现规律的成功感,体验着数学本身的奇妙。而这节课, 也体现了教师用书上的建议,“要认识百数表的价值,并能创造性地使用”。 二、注重知识梳理,感悟知识体系 学生学的知识如散落的珍珠,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 知识网络,并能灵活加以应用,这是复习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既有100以内数的认识,也有100以内数的运算,这节课上,教 师借助百数表,以数学活动串带知识点, 以数学活动引领学习线索,在数一数、找一找,填 一填、算一算等活动中,及时梳理出各主要知识点,形成本课的知识树结构,使学生对数的 教学知识体系有一些意识萌芽。如数的认识一般会包括对数数、数的组成、读写数、数的顺 序、大小比较五个部分,而这些数的运算又需要以“数的认识”为前提,各个计算知识点间 又形成基础桥梁。从中感悟知识体系,孕伏复习的方法。 作为低年级学生,构建知识树的过程,学生虽然很难用语言加以具体描述,只处于缄默 认知状态,但其头脑中必会埋下结构化学习的种子,从而为其中、高年级能具备一定的自主 学习能力搭建桥梁,这对低年级学生是不能忽视的。 三、注重方法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如果复习课,只是带领学生做题,反复训练,却忽略对方法、策略的指导、提炼。这样 的复习课只能说名不副实。本节课依托每一个活动素材,先做,后反思,不仅唤醒对相关知 识的练习,更注重每块知识点方法的提炼,以学生自主生成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重视学生 明确思考方法,或对方法的概括提升。 如在数第1行0-9,第1列0-90时,学生感受数的顺序的同时,提炼出数数方法的多样 性,可以一个一个数,10个10个数,5个5个数;在提炼“数的大小比较”知识点时,学生 明确了45和54谁大谁小,马上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十位相同,怎么比?”而 在数的计算知识点,则更是以算理算法为核心生发出系列思考。通过练习之后的方法提炼, 实现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