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归属: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内在张力

批判与归属: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内在张力【正文】苏东巨变后不久,在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纷杂的话语中,隐约出现了一个彻悟般的共识:现实社会主义的消解反倒使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情境与意义得以水落石出——不是经典的科

批判与归属: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内在张力 【正文】 苏东巨变后不久,在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纷杂的话语中,隐约出现了一个彻悟般的共 识:现实社会主义的消解反倒使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情境与意义得以水落石出——不 是经典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更非所谓“极权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 主义正是或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在作为80年代 后现代思潮盛行的根本原因之一的新自由主义过去之后,多种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便 与所谓“中左派”联袂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究竟是批判性的、革命 性的,还是对资本主义主导现实的归属,其实可以基本廓清了。但是,其滑落的过 程却意味深长而又令人伤感。审视其间,我们不仅发现有对现实的无奈,更有理论 的悲哀: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已回缩到理论之中,却还以为将以现实理论化的方式 “介入”现实正可产生的真正变革——实际上,在这种所谓“批判”中真实发生的只能 是对现实历史的认同。而究其根源,我们认为这种滑落又早已宿命般地潜存于西方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的思想中。 实际上,当卢卡奇把“物化”界定在生产领域中时,西方马克思主义无望而又无奈 的进程就开始了。不过,由于当时真切的异化现实及其对理性——辩证法的信念使 卢卡奇仍然洋溢着创造历史的激情:只要有阶级意识,十月革命就是成功的范例 (虽然是特殊的,并且其后又以极端意志主义的形式重陷经济决定论的泥沼)。但 这种乐观主义在第二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就已消失了。因为异化业已成为支配 性的,主体也已消散为大众。而在合理性等于现实性、现实又同化为普遍的同一的 总体世界中,思想自然就衰变为空洞的否定。人已衰落,批判再无基点。当阿多诺 发现这个“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不完善的”(注:t.w.adorno, negativedialectics,london:routledge(1973),p31.)时候,思想本身就只有在 获得一切特殊内容之前才是一种否定的行动了。(注:ibid,p19.)——在卢卡奇的 总体性和阿多诺的同一性批判之间的浪漫主义背景的衔接背后,已经是思想支点与 认知图景格式塔似地转变了。阿多诺发现,卢卡奇“总体性”的浪漫主义意象的潜 层正是包裹着辩证法外衣的黑格尔的绝对理令——资本的强大的同一逻辑。如同黑 格尔逻辑学巨大的黑洞一样,任何现实的行为都会以各种方式(甚至表面看来是矛 盾的)被吸纳进资本的逻辑之中。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上,1968年“五月风暴”的地位是里程碑似的,正是由此 开启了或许可以命名为“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注:之所以加上“主义”,是因为这 个阶段虽已不是原本的马克思主义,但毕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性中;而且其中 也并非全是反“主义”的后现代思潮。)的历史新阶段。有意味的是法国共产党的 不出场以及对运动“必将失败”的预言,并没有改变这场运动反抗资本主义的(乃 至革命的)性质。——拨开政治现实的迷雾,我们或许更能看到真实的轨迹:真正 异质的逻辑、真正异质的他者,使得在资本的强大的同一逻辑中难以为继的批判乃 至革命再次从现实中凸现出来,只是(或者正由于)原本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基础 ——所谓“生产主义逻辑”和阶级主体被置换并弥散为文本、叙事、欲望与个人主体 了。 首先是“大拒绝”使马尔库塞一扫“单向度的支配”、“否定性的解放”之悲观气息, 而畅想一种人人都参与的社会主义。在卢卡奇的阶级主体、阿多诺的被统治的主体 之后首倡“革命的个人主体”——虽然最终仍导向阶级斗争,但毕竟使阶级斗争本身

腾讯文库批判与归属: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内在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