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思考换位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思考换位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老师在课堂上充当两种角色:一是导师角色,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释疑、解惑。二是换位“学生”角色,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思考换位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老师在课堂上充当两种角色:一是导师角色,对 学生 进行启发、诱导、点拨、释疑、解惑。二是换位“学生”角色,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 理特点,知识现状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学习的内容,和学生一道去探索新知识。老 师通过“换位”,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旧知障碍,能够銢得与学生 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有助于帮助学生寻找攻克以难关的对策,从而使教学过程得 到优化。为此,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思其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是老师关心的问题,当他们没有表露自己的想法时,老师通过“换 位”能洞察其心理,并及时把握或设计巧妙的方法点出其想法,以作到与学生在思想上的沟 通。如:在刚讲完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四个定理时,我察觉有些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两个 三角形只要有三个元素对应地,就可证明这两个三角形例行。这时,我列兴趣了“角角角”, “边边角”两种情况的实例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分析、讨论,使学生明辨了是非,加深了对 定理的认识,避免了定理的错误使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思其疑 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置疑、设惑,而且要疑其所疑。老师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时常 出现学生活跃的瞬间,突然变得沉闷,表情凝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出现了疑是。对于突然 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将阻碍学生的纠结思维,甚至不再听讲,将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因此,老师湎断然采取措施,重新站到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学生出现的“疑”,以便释疑。 如在讲分分式方程的换元法时,由于受去分母的定势影响,学生对换元法的意义不甚理解, 致使产生了接受新知的怀疑。为了释疑。消除思维定势,首先让学生用去分母法来其解有 关题目。通过运算得到一高次方程,学生难以求解。这时,学生只有来探寻另一种方法 ————换元法来解了。这样,换元法的意义理解了,疑自然也没有了,而且学习换元法的 兴趣浓了,使教学过程从而得到了优化。 三、思其难 作为老师,无论是知识深度,还是知识的广度都高于学生。故在知识的传授中,势必会 出现有些内容在老师看来容易,讲来三言两语外交官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则是梯度高、 教师 难度大、不易接受。对于这样的内容,必须通过换位,查寻知识的难点和关键,尽可能 巧妙地不为人知的分化难点,实现由难转易手的化解。如:初一几何中的《填理由》是个难 点,找不到根据无从入手。为分化这个难,首先从意识上引导学生“言必有据”;其次引 导学生分析理由的来源第三是组织学生观察图形寻找书籍与结论的关系。引导、分析、观 察、讨论,学生掌握了《填理由》的技巧,分化了难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思其错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一旦掉进“陷井”,并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出来, 试卷 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辅导时,时常发现学生的各 种错误,为了使学生引以为戒,让学生从“陷井”中跳出来,有时须重新“暴露”他们的错 误。如初学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议程时,从作业中发现学生开平方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因对本法理解不够全面而出现的一些错误。上课前,我首先让出错的学生板演了自己的题目,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找出了错误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方法的了解,稳定性 化了教学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