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2020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1
内蒙古集宁一中2020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Ⅰ卷 阅 读 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内蒙古集宁一中2020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华 传统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今天,随着经 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 不如文化来得重要。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 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 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 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古 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 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 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在中华传统文 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 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 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 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 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 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 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 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 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