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教学反思一新人教版
《印度》本册教材是世界区域地理内容,从亚洲总论开篇,由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出发,由近及远介绍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印度这一节内容,简明的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
《印度》 本册教材是世界区域地理内容,从亚洲总论开篇,由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出发,由近及远 介绍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印度这一节内容,简明的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 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和快速发展,这四个内容集中的反映了 当今印度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计划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是前两个框题, 是人文和自然部分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即人口问题和水旱灾害问题。这两个方面问题学科特 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比较集中。本段教材共安排了十幅各种图形,两处活动练习 和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 的原因。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主要特征进行探究、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 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 差异。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 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了解它,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 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满意。首先是各种风光图片的导入,以及教学中插入印度国人对“牛” 和“恒河水”崇拜的风土人情的介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其次是活动的开展,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活动一 通过让学生看图、读图、上台画图,增强了学生的识记和判读地图能力;活动二主要是通过 学生获取图表的信息及相关思考题的讨论与交流,从而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了印度人口的 现状和问题。本活动后缀的的拓展部分,“人口的过度增长和负增长会带来哪些影响?”的 问题设计,让学生理解众多的人口会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压力; 人口的负增长会带来劳动力不足等社会问题,同样会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而 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和发展观:人口的增长要与本国的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经济 发展相协调。活动三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比较 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充分获取图示的有效信息,通过填表格的形式,来分析印度水 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填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增加了直观性和针对性,从而比较轻松地突破 了教学难点。尽管如此,经过教学之后的学生作业检查和对教学环节的回顾,仍然感觉到还 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 一、反思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 本次课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来看,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气候与水旱 灾害三个方面。地理位置的确定不仅仅是知道了印度在哪里就行,还要学会“定位”的一般 思路和方法,约需要8-10分钟;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涉及到读图、表两种不同信 息载体的步骤和方法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就这两部分 内容应该作为一节课内容来处理。最后的气候与水旱灾害问题是重点和难点,至少需要图示 法和比较法两种重要的地理思维方式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基本技能有着突出的地 位和作用,至少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说,本次课内容偏多,教学时间过紧,教学目标难 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反思教学难点的突破方式的合理性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在这个板块中,采取了分组讨论法,图表比较法,讲练结合法,鼓励 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做归纳 总结。在这几种方法的应用中,学生都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思路,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路线和 方案一步步去实施,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意识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图表比较”环节 的思考题应该具有开放性。比如:比较印度一月、七月风向图,你认为有哪些异同?让学生 充分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探究的成果,最后确定比较的内容和角度,这样既突出了教学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