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语文试题

2022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丽''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审美范畴,用以评

2022 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26 ( 一、现代文阅读分) I310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3 材料一:“丽''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审美范畴,用以评物、品人或鉴赏文艺作品 的形式 美感和艺术风格,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贯穿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诞生,大多建立在人对自然与人事的直观体验基础上,是人对客观现 象的感 官经验的审美升华。"丽''作为美学范畴的确立,经历了一条由“评物” “品人”到"赏 文”的美学历 程。 “丽”之本意是旅(俗字写作“侣”)行,即两两并驾而行。许慎《说文解字》说:“丽, 旅行 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从鹿丽声。"所以“丽”又有偶对之意。由于“丽''指一 物附着于另一 物,故又引申为人或事物形式的美好。如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体貌闲丽, 所受于天也。” 战国以后,“美好”“华丽”之义作为“丽”的核心义项逐渐固定下来,而“偶 对""附着等义也包含 在“丽”的核心义项中。 “丽”作为审美范畴运用于文艺批评领域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亡征第 十五》 日:“喜淫刑而不周于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韩非 子强调文学 的功用性,认为过分追求文辞的华丽是亡国的征兆。此处韩非子的目的虽不在于进 行文学批评,但“丽” 客观上已进入文艺批评领域。 两汉时期,由于文士的独立存在,辞赋的兴起,文章概念内涵的日趋专一化,文学“丽” 的特 征和审美情趣也被揭示出来。此时“丽”在文艺批评领域的运用更为频繁,人们多用“巨 丽” “壮 丽” “弘丽” “侈丽”等词汇来评价汉赋的辞丽。汉代文人对汉赋的丽美特征的自觉 追求和一群 以“丽”为骨干的子范畴的高频使用说明了 “'丽’作为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得到 普遍认同,构成 了时代的审美风潮……昭示着文学开始用美来规定自身。同时也标志着‘丽' 本身作为一个美感形态 已经形成“。 汉魏六朝时期,“丽”范畴逐渐走向成熟和兴盛,并成为六朝美学的外在形态,确立了它 在中国 美学范畴中的核心地位。“丽”范畴的能产性和衍生性得到了空前的扩大,派生出众多 以“丽”为核 心的审美范畴,如“绮丽” “清丽”"雅丽””艳丽” “遒丽” “靡丽”“巧丽” 等,预示了 “丽” 作为文学批评的审美范畴愈益活跃的前景。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丽”范畴处于较高位置,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 学内涵, 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 文辞之丽是“丽''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它是“丽”的表层内涵,古典文论中用“丽”多取 此义。 如《汉书•艺文志》:“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阂衍之词,没 其风谕之义。” 此“丽”即指文辞的华丽,但因西汉诸家之赋多缺乏真情实感,故其文侈丽, 实为文病。情思之丽是 “丽”范畴的深层内涵,它决定着文辞之丽的成败。《文心雕龙•情采》: “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 本于情性。”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发乎性灵,其文才能美丽自然。 故北宋范温《潜溪诗眼》云: “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文辞的巧丽正 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虽看似 平淡却丽美无比。然而,无论是文辞之丽还是情思之丽, 都是人的生命之丽的外化。生命之丽才是文 学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并得以长久流传的内在根源。 在中国文化中,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状态,它是古代土人阶层的理 想人格 的本质特征。这种自由状态可以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显现出来:就艺术而言,它表现 为对一切艺术 法则的挨弃,在情景交融、主客冥一的艺术意境中感受主体心灵的净化,体验宇 宙生气之跃动,这正 是中国艺术之“丽'’的中核;就人生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名教伦理的解 构,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解放,领悟万物生命之自由,这正是 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综合上 述对“丽”的审美内涵的分析,一言以蔽之,“丽''正是生 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摘编自胡碟《古 典美学范畴中的“丽”》)

腾讯文库2022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