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综合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综合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①宋代学者称杜
A.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士 年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综合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 2020 人的影响。 析 B.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证明。 C.作者举袁宏道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诗人不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一 1. 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 观点。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D.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加强 王学泰 了论证的严密性。 ①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 6.结合短文第③段,简要回答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5分) “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 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②“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 参考答案: 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 4.C。(因果倒置) 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 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 5.C。(C.表意指向错误文章举袁宏道一例是从另一角度论证分析本段观点,即“杜甫忧国忧民思想 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 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是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 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 6答: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③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 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5分) 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 雁南飞 胡同 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 ①春天来了,小燕子乘着南风伴着细雨再一次回到了北方的那个屋檐下。看着它们忙忙碌碌 “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 地衔泥垒巢,我忽然想到,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秋天里的大雁了,那些披着灰色的羽毛,舞着矫健翅膀 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 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隐退了,最后一次听到大雁的鸣叫是在什么时候?三年前?五年前?还是十 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年前?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天空,但并不是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只有秋天, ④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诗发扬了 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节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 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 ②天空中永远都有吱吱喳喳的麻雀飞过,但我们无法像留住麻雀一样留住大雁。雁是过客, 意义。 古称“宾鸿”、“一雁声嘶何处归”、“雁飞高兮远难寻”、大雁似乎总是南飞,似乎从来就没有回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 来过。木兰从军,苏武牧羊、昭君出塞,文姬离家,清照南徙,从南到北,也要从北到南,追逐着太 A.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阳行走,只为着找寻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与温暖,可到头来还是留下永远的漂泊,永远的哀伤。“为 B.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这一唱三叹,是写给秋天的,写给大 C.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是诗歌界主流理论。 雁的,也是写自己的,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它早已具备了做人类朋友的资格。可 D.杜诗中有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当我们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朋友却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 5.关于文章第②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③没有了大雁的生活,就显得有些无味,孩子们依旧捧着课本,读着诗一样的句子:“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