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考核评价体系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构建
新型考核评价体系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构建急救医学虽然只是医学的一个分科,但包涵极其丰富的内容,涉及生活意外急救、野外急救、灾难急救、战场急救等领域。急救医学是研究为挽救人们的肢体、器官、脏器功能甚至生命
新型考核评价体系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构建 急救医学虽然只是医学的一个分科,但包涵极其丰富的内容,涉及生活意外急救、野外急 救、灾难急救、战场急救等领域。急救医学是研究为挽救人们的肢体、器官、脏器功能甚 至生命的紧急救援措施发展的学科[1]。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丰富的医学 知识及技能,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综合分析、运用其他医学分科知识的能力 [2]。根据布鲁姆的观点,教学评价大致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种[3]。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实际水平,符合医学 “” 教育客观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4]。在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影响下,仍是一考定成败的 总结性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干扰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束 缚了学生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5]。因 此,本文以培养高素质的急救医学学生为目的,通过急救医学的新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与实践,探索新形势下急诊医学新型考核评价模式并以此推动医学教研、教改的进程,促 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非常有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2010年开始就读于昆明医科大学(现本科四年级学生)14个临床医学专业大班 中选择2个班,再把2个班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把试验组学生上学年期末排名前7 名和后6名去掉,对照组学生也去掉上学年排名前8名和后7名,试验组和对照组人数 均为50名。保证每组学生参加试验率在95%以上。 1.2研究过程 为科学、客观、公正、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本研究将急救专业课程分为A、B两大 类,A类(对照组)为以理论授课为主的课程,B类(试验组)为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两 类课程均实行综合考核、量化计分、全程评价、期末汇总的方针,作为考核评价原则。A 类课程(对照组):考核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课堂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论 文、临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重点考核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 记忆、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B类课程(试验组):考核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临 床见习和实习中的提问、讨论、答辩、互评和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体检、病历书写、 对疾病的认知、诊断及处理等能力。重点考评操作的规范程度,对疾病诊治的正确度和临 床思维的能力。随机从昆明医科大学和4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 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选出 50名教师一对一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价并采用100分制进行打分(高分组大于或 等于90分,中分组89~70分,低分组小于或等于69分)。50名教师对试验组和对 照组的学生考核成绩分成高、符合、低3个等级进行认同度评价。 1.3统计学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