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成语含义和造句
退避三舍的成语含义和造句 一、退避三舍含义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汉语成语,意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晋
退避三舍的成语含义和造句 一、退避三舍含义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汉语成语,意指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 十八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 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 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 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二、退避三舍典故 春秋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待他很好。当问及 如何报答时,重耳说:“如我当上国君,要是两国交兵,我就退兵九十 里以谢恩。”后来,重耳成了晋国国君,称晋文公。不久,楚晋两国发 生了战争,重耳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三、退避三舍造句 1.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退避三舍,养精蓄锐。 2.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退避三舍。 3.惹他做啥?先退避三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