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 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2021-2022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 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 .2B 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 色字迹 的签字笔作答。 3 . 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民心测评 儒家将“天命”和“民心”捆绑在一起,一代代学者不断积累,创建出一整套浩繁的政治学、伦理学理论。要言 之, 《尚书•泰誓》中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以总概儒家的“民心”诠释之道。以此来证明天命与 民心之间 的关联,告诫君王,江山社稷非为个人私产,乃是替天看守,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到天命,失去民心则失去 天命。在这样的 ・ 逻辑下,很合理地推导出“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孟子尽心下》)这种理念当然不能等 同于现代政治理念中 的“主权在民”,但将民心、民意,与终极的仲裁者——天,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掌握最高权力 的君王,有着强烈的制约意 图。 那么,如何观测民心渐失、天命将终呢?在没有现代选举制度和中立媒体进行民意调研的前提下,政府的公信力 以及 言论自由程度是观测民心变化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指标。“民无信不立”是古代中国评价一个政权的公信力最有名 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政权在民众中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说完全破产了,那么就可以说其执政“民心”正在迅速地流 逝。古代社会,官 府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破产的一个最显著的社会现象就是:流言甚至“谤言”肆虐,而官府陷入 了“塔西佗陷阱”(亦 即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 做坏事)。 在没有现代传媒业的古代,民间歌谣、段子、流言不失为统治者观察舆情的重要参照系,因此中国周代天子派采 诗官 摇着木铎巡行天下,收集歌谣,以观执政之得失。到了西周后期,厉王暴虐,国人苦不堪言,于是民怨沸腾。周 厉王采取的 是掩耳盗铃的办法,派人监视百姓,不许散布对其不满的言论,这下,大家都不说话了,似乎天下太平。 可结果是国人暴动, 厉王被放逐,凄惨地死在山西霍县。周厉王的倒行逆施、钳制言路,也为后世奉献了另一个成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钳制言路,必然失去预警机制,统治者容易飘飘然,总觉得自己英明伟大。秦以后,周朝的封建制被废除,皇帝 直接 统治的疆域比秦以前广阔得多,人口也多得多,照理说,其对民心得失的观测难度更大,可是后世不少帝王,采 取的却是“防 民之口”,直到王朝灭亡时才明白民心早就失掉了。 孔子、孟子等先贤对民心和天道的论述,在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未诞生前,有着相当的价值,可作为执政者的镜鉴。 真 实的“民心” “民意”得不到呈现,为官者必然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繁荣稳定假象中。如此下去,等承认民心尽失时, 为时已 晚。就如清末摄政王载泮等满蒙亲贵,到了不得不退位时,才悔不当初,清朝末代皇帝在《退位诏书》中也说 词,如“或许” “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 等。比对关系,(句 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 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