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师教育学科“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析高师教育学科“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引言:高师教育学科公共课程引入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参与性显著增强,分析高师教育学科“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析高师教育学科“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引言:高师教育学科公共课程引入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参与性显著增强,分析高师教育学科 “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欢送大家阅读! 新一轮的根底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展着,它要求改 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承受学习的现状,这 无疑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己任 的高师院校也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变革。首先,其培养的人才应有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搜集和 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 流合作的能力。其次,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师范意识,熟悉 教育教学规律和个体身心开展规律,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 稳定的心理素质。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学科公共课程(包括公共教育 学、公共心理学课程)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构建研究是培养此类优 秀中小学教师的一种尝试。 共同体一词最初是由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20世纪初,由美国 社会学家译为英文的Community,并很快成为美国社会学的时尚概 念。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拥有共同历史、共同特征、共同兴趣、 共同利益的人或群体,并详细提出三种共同体:血缘共同体、地缘 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其中精神共同体指建立在偶然或自由选择的 根底上,其成员受到一种精神纽带的约束,为一项共同事业而工 作,具有心灵的性质[1] 。精神共同体的概念与目前学者对共同体 研究的内涵更为接近。随着共同体研究的盛行,学者们开始尝试将 共同体概念引入到教育中来。教育领域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最早可 追溯到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观

腾讯文库浅析高师教育学科“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