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解读三)

进一步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系列解读之三   总会计师是单位主要管理人员,承担着经济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下称“《会计法》”)明确

—— 进一步强化地位和职能 总会计师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系列解读之三 总会计师是单位主要管理人员,承担着经济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 “”“ 法》(下称《会计法》)明确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 ”“ 设置总会计师。《会计人才规划》进一步提出,要适应现代会计职能重大转变,积极推动修订《总会计 师条例》,进一步强化总会计师职能,提升总会计师地位,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单位经济管理、提高 ” 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这既为进一步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指明了方向,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实施会计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充分认识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的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新时期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必须首先了解我国总会计师制度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总会计师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初步建立、恢复重建和步入法制化轨道等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建国之初至文革前,这是总会计师制度初步建立时期。在此期间,为加强经济核算和会 19619 计管理,一些大中型企业学习苏联经验,开始试行总会计师制度。年月,党中央印发了《国营工 “” 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明确提出国营工业企业应设置总工程师和总会计师,以 11 建立和完善生产、技术、财务等责任制度;同年月,国务院印发《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草 案),要求企业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设置总会计师,全面组织和监督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 196310 为进一步推动建立和完善总会计师制度,年月,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经委、财政部《关于国 营工业、交通企业设置总会计师的几项规定》(草案),规定国营工业、交通企业都应设置总会计师,并 对总会计师的地位、任职条件、任免办法及总会计师的职责和权限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这是新中国第一 个关于国营工业、交通企业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行政法规。以此为标志,我国总会计师制度初步建立。与 我国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这一阶段我国总会计师制度的主要特点:一是适用范围较窄, 主要适用于国营工业、交通企业,没有要求其他行业设置总会计师;二是管理体制单一,总会计师由企业 上级主管机关直接任免;三是职责权限专一,总会计师主要是协助厂长(经理)组织和监督企业的财务会 计工作;四是不强调专业资格,凡高于财务处(科)长水平、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干部都有资格担任总 会计师。 19781985“” 第二阶段是年至年,这是恢复重建总会计师制度的时期。文革时期,我国初步建立起 来的总会计师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单位原已建立起来的总会计师制度,有的名存实亡,有的被取消。 “”19789 文革结束后,为了尽快恢复总会计师制度,发挥总会计师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年月,国务院 发布《会计人员职权条例》,重申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并明确把设置总会计师的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 1983 年以后国务院发布的《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国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全民所有制工 1984 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等一系列行政法规中,对总会计师制度继续给予充分肯定。年党的十二届三中 “”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肯定了总会计师制度,提出一厂三总师(厂长 经济师 和总工程师、总、总会计师)和党委书记都是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第一次确立了总会计师在企业的 领导地位,也赋予了总会计师新的职责。这一阶段我国总会计师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扩大了适用范围, 将总会计师制度的适用范围由国营工业、交通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二是强化了职责权限,要求企业建 财务管理 立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总会计师负责企业的,协助厂长建立、健全企业经济核算责任 制,监督检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腾讯文库进一步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解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