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中国教育简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拓展资源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拓展资源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钩稽一、家庭教育发展的类别形式及其特点魏晋南北朝的家庭教育就其形式而言有三种类别。一是世代相传的家学,这种家庭施教形式在世家大 族中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拓展资源 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钩稽 一、家庭教育发展的类别形式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家庭教育就其形式而言有三种类别。一是世代相传的家学,这种家庭施教形式在世家大 族中表 现得尤为明显;二是延师授业于子弟的家塾;三是以家训等形式进行学识礼法的垂范式教育。 世代相传的家学盛起于两汉之时。汉代的经学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弟子,所谓“汉时贤俊,皆以 一经弘 8 圣人之道。”(注:《颜氏家训》卷《勉学》)执守一经,世代相传的家学在汉代是家庭教育的 基本形式。以 今文尚书论,自汉初济南伏生以今文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后,“欧阳生授同郡儿 宽,宽授欧阳生之子, 世世相传,至曾孙欧阳高,为《尚书》欧阳氏学;张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 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候 氏学;胜传从兄子建,建别为小夏候氏学,三家皆立博士。”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风行士族制度,世家大族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门阀世族的主体仍然是经 学世家,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恪守一经,世代相承的家学也还是一种重要形式,如“贺循,字彦先, 会稽山阳人也。其 先庆普,汉世传《礼》,世所谓庆氏学。”循为晋左光禄大夫,承袭家学,“尤精礼 传”,有“当世儒宗”之美 誉。 然而,由于时代的更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在承袭两汉经学传家的传统基础上,也展示了许多新 的施教 特点。其一,知识传授涵盖面的扩大,魏晋南北朝是儒、道、佛交相渗杂,玄学炽起的时代,加 以世家大族祖尚 清淡,好晏佚,“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即使经学名家,“虽好 经术,亦以才博擅名。” ・ 似《梁书朱异传》中“遍治五经,尤明《礼》、《易》,涉猎文史,兼通杂 艺,博弈书算,皆其所长”的朱异 即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人物。因此,在世家大族的家庭教育中,那种玄 儒相对,佛道并行,经业之外,兼及文史 乃至琴棋书画的现象在魏晋以降是比较普遍的。这一时期,即使 是那些以儒业传家的,其后世子弟亦多不拘守于 一经,而是广涉经史,遍注群经。其二,除经业以外,“专 守于一艺”的特长型教育有较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 是门阀贵族垄断政治的时期,为展示世族名士风范, 保持门风与家世的不坠,以书学、朝仪与谱学等为代表的特 色型教育受到世家大族的普遍重视。魏晋是中 国古代书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尤善 隶书,为古念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 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羲之子王献之、王凝之承袭家学,亦“工草隶”, 尤其是王献之,七八岁时学 书,羲之密从后犁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量为方丈大字,羲之甚 以为能。”及长, 书法不亚于羲之,父子合称二王。后来经唐太宗提倡,二王真书成为全国书体的楷模,流传后 世。在“官 有世胄,胄有世谱”的门阀政治时代,世代家传的谱学兴起于时也是自然之理。“先是谱学未有名家”, 至 东晋简文帝太元中,“散骑常侍河东贾弼撰《姓氏簿状》,十八州百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篇,甄析 士庶无所遗。 宋王弘、刘湛好其书。弘每对千客,可不犯一人讳。湛为选曹,撰《百家谱》以助铃序,文 伤寡省,王俭又广之, 王僧孺演益为十八篇,东南诸族自为一篇,不入百家数。弼传子匪之,匪之传子希 镜,希镜撰《姓氏要状》十五 篇,尤所谙究。希镜传子执,执更作《姓氏英贤一百篇》,又著《百家谱》, 广两王所记。执传其孙冠,冠撰《梁 国亲皇太子序亲薄》四篇。王氏之学,本于贾氏。”由于世家大族 多世代位居显宦,熟悉朝廷礼仪,因此,朝仪 典制也往往作为家学的重要内容而世代相传。如刘宋王准 之,”字元曾,琅邪临沂人。高祖彬,尚书仆射。曾祖 彪之,尚书令。祖临之,父纳之,并御史中丞。 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 60 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注: 《宋书》卷《王准之传》)当然,家传之学也绝非是高门世家的专利, 一些低门士族乃至于庶族也存 在着世世相承的家学形式,这在南北朝时代多有表现。如马敬德,“河间人也,少 好儒术,负籍随徐遵 明学《诗》、《礼》,略通大义,而不能精。遂留意于《春秋左氏》,沈思研求,昼夜不倦。 教授于燕 赵间,生徒随之者众。“其子马元熙,“字长明,少传父业,兼长文藻。” 家塾又称之家馆,即私家学堂。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族和世家大族因藉家底殷实,族中子弟众多,故 大多延 师于家塾,以教子弟。由于政局艰涩,官学不振,饱学博识之士基于“儒生寒宦”的现实困窘, 往往争趋于私学, 被聘于家塾。以执教皇(王)族子弟为业。卢景裕,“国子博士,齐献武王闻景裕经 明行著,驿马特征,既而舍 之,使教诸子。”刘兰,武邑人。“兼通五经”,“又明阴阳,博物多识, 故为儒者所宗。”后“为中山王英所 重。英引在馆,令授其子熙、诱、略等。”至于高门世.族延师于家 塾的事例也有很多,如乐逊,“字遵贤,河东 猗氏人也。……魏正光中,闻硕儒徐遵明领徒赵、魏、乃 就学《孝经》、《丧服》、《论语》、《诗》、《书》、 《礼》、《易》、《左氏春秋》大义。”至西 魏大统九年,“太尉李新请逊教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