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道德的心理基础探析德育管理论文

构建道德的心理基础探析_德育管理论文  近代哲学家笛卡尔通过对自我的探讨,得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结论,确立了人是理性存在者的近代哲学基础。从而促使科学技

_ 构建道德的心理基础探析德育管理论文 “” 近代哲学家笛卡尔通过对自我的探讨,得出了我思故我在这 一结论,确立了人是理性存在者的近代哲学基础。从而促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文明也 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可是正当人们在享受着自己的成就、憧憬着美好未来时,却遭遇了前 “” 所未有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传统的道德观也遇到神已经死了的基础颠覆。这些问题 使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的本质。通过反省以弗洛伊德为首开始关注到人的心理活动中既具有 意识性的理性范畴,还有一部分没有被完全认识到的无意识的非理性范畴。对此,分析心理 学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下面借助分析心理学派大师荣格与 诺伊曼的学说,探析如何在全面地认识与把握人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建构道德的问题。 “”[1] 众所周知荣格把无意识定义为所有那些未被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的总和。所以,无 意识并不是不存在的意识,而是相对于意识活动而言的另一种心理现象,并且是人的心理现 (=) 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简而言之人本身是超越于意识自我而存在的,在其心理活动中 既包含着意识方面的活动,同时也包含着无意识方面的活动。因此要想全面地把握人、把握 自己本身,象近代哲学那样只关注、依靠人的意识的、理性的部分是不充分的,必须要做到 两者兼顾。可是无意识是无法直接把握的,能够认识、控制自己行为的只有意识。而要借助 意识以理解无意识,就必须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具有何种关系呢?荣格指出:意识和无意识并不一定是对立的,而 ”[2]98, 是互相弥补的,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即形成人自己。()由此可见意识与无意识这 两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无意识的内容可以从意识现象的表现中明确,同时意识 现象中不可理解的部分也可以从无意识现象中找到根据。这样,就可以通过意识理解无意识, ,“ 进而能够全面地认识到人的整体自我。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荣格进一步强调指出:对于意 ”[2]99“” 识来说各种无意识的过程具有补偿性。()这种补偿性的体现,在被意识所否定 或忽视的记忆想法会出现于睡梦时,在被说不清的情感所左右而做出违背自己意愿之事等现 “” 象中,是很容易被观察到的。那么,如何使意识与无意识可以互相弥补地构成一个完善 “” 的整体自我,又如何防止对人不利的补偿性问题的发生呢?下面通过诺伊曼在清算旧道 “” 德中构想出的新道德理论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 抑制与压抑是个人遵从社会道德时心理调控的两个基本方法。抑制是意识性 “”[3]11 的活动,并且还是自我的有意识成就,通常以系统的方式去实践和培养()的活动。 这是因为,此种意识性的活动虽然排除了与道德不和谐、不相符的所有特征与倾向,但是被 =“” 摈弃的内容与成分仍然与意识(自我)有联系,即被抑制的心理内容会在意识中仍旧 “” 占有一席之地。在许多场合下,它的影响会涉及到心理活动的全体。比如被道德性的抑制 作用所否定的性冲动,在冲动者本人的意识、自我中还会留有一定的影响力,使人能够了解 “” 到自己的真实状况。而且,事实证明压抑给个人、集团带来的危险与损害也往往大于由 “” 抑制所引发的状况。 “”“”“” 抑制与压抑的作用结果是在人格中形成两个精神体系:一是作为表面人格或 “”=“ 人格面具的体系,它具有意识(自我)参加,构成了精神的本质部分;另一是作为阴 ”“”“ 影的体系,它是完全无意识的,只构成对精神有影响的部分。作为表面人格或人格 ” 面具的体系因为具有意识、自我控制的管理,所以对于我们是容易觉察、可以妥善处置的。 “” 相对来说,作为阴影的体系因为是无意识的,我们往往会忽视甚至不知它的存在。可是

腾讯文库构建道德的心理基础探析德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