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七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七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白发上津城梅 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长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 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七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 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1. 16-19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 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 白发上津城 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 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梅洁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 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 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 16、本文主要写作对象是上津,作者为何要写漫川古镇?(3分) 上津就是。 17、请概括上津古镇的特点。(3分)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 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 18、本文写的是上津,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 约、雄宏,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19、文章最后一段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探究其中画横线句子的意蕴。(6 分)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参考答案: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 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 ① 、内容上,通过写漫川古镇突出上津是秦楚相依的古镇。(分) 161 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②写漫川古镇秦、楚不同文化相揖让和鄂、陕息息相依的景象,与下文上津古城饱经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 战争创伤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如今和谐安定的景象的赞美之情。(1分) 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 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800年里,上津曾 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上津是秦楚相依的古地,引起下文对上津的描写。 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1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咴嘶 17、①历史悠久;②地理位置重要(交通要道,连通四海); 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 中原关口,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 ③历史上饱受战争之苦;④古城很小;⑤美女多;⑥有生命力。 (一点1分,对三 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点及以上得3分)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 18、①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 ②运用虚实结合(联想)。由眼前的上津联想到它的历史,写出了上津悠久的历史文 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 化。 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 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③借古抒怀(古今对比),借上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的赞美。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只1.2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 ④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借上津古城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呼吁保护、发展 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 和继承传统文化。(一点2分,答对3点给全分) 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腾讯文库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七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