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2章《文字下乡》精读提纲(教师版)

第二章《文字下乡》精读提纲一、章节阅读指导继第一音提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核心观点后,费孝通先生在本章阐述了乡土社会的特质对乡下人的文字使用、语言交流产生的具体影响。作者从“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

第二章《文字下乡》精读提纲 一、章节阅读指导 继第一音提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核心观点后,费孝通先生在本章阐述了乡土社会 的特质对乡下人的文字使用、语言交流产生的具体影响。 作者从“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这一观念入手,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和认识 上的错误,指出乡下人只是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方面不及城里人,这是知识问题而非智力问题, 因此乡下人“愚”的说法并不成立。而且,乡土社会的环境、人际交往的特征均使乡下人没有使 用文字交流的要求,因此识不识字不能作为判断乡下人愚不愚的标准。 随后,作者基于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这一特征,从文字的作用及乡土生活的语 言特点这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熟悉的声气、足声、气味、动作、 表情等在交流中更常用、更便捷,而文字在传情达意方面有其自身的不足,有时还会妨碍交流。 而且,一个社群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往往会形成共同语言,更小的群体还会有自己的特殊语言, 再辅以熟悉的表情、动作,就可以形成一种不依赖于文字,而能使群体内部的交流更为有效的“特 殊语言”体系。因此,乡土社会中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是多余的。 尽管如此,在现代化进程到来之时,作为现代化工具之一的文字,自然有其推广的必要性。 因此,作者并不反对文字下乡,而是提醒提倡者应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二、段落大意归纳 本章共十九个自然段。各段段意如下: 第一段: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的“愚”, 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第二段:乡下人不识字并不等于“愚”, 识不识字并非判断愚不愚的标准。 第三段:城里孩子长于学业而乡下孩子善于捉蚱蜢。 第四段:与教授的孩子相比,乡下孩子因缺少识字环境而不识字,不能据此得出乡下人“愚” 的结论。 第五段: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生活本来就不需要文字。 13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提纲 /

腾讯文库《乡土中国》第2章《文字下乡》精读提纲(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