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华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华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中庸之为德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即可看出,他教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华侨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 2021-2022 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对 含解析 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樊迟问稼”)。孔子的教育理念,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 谋生。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 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何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 以存留?由此可谓: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 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 (摘编自章启群《“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心价值观。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附,韩文无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就是圣贤之道,它大致可 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以用“仁义礼智信”概括。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起。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 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仁义礼智信”的重要载体,所以“四书五经”的实质就是“道”,也 史。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 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既有学校,则必然有 C.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 师。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 系,这与韩愈的观点不一致。 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D.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 共存关系的存在与重要性。 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但《史记·孔子世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庄子》亦云孔子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 A.《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与“六经”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教授学生 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法甚多,但是 “六艺”,只教授“六经”等儒家经典。 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 B.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可见儒家 学,成为硕学名师。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 学说在当时并未占统治地位。 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 C.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作为唯 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 D.在古代中国,因为师的教化功能,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 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 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 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 A.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 师是教化的轴心。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 了悠久的传统。 “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 B.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孔子、韩愈都持有 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 这种教育理念。 人,孔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