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研究现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 一、课题的研究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 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活跃的时期,大量的研究成果正在逐步完善。但 是我国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却存在城乡差异和契合性问题。农村中小学生由于受地域、家庭生 活环境、社会学习氛围、信息学习资料来源和心理沟通渠道等因素影响,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悲观失望,甚至放弃稍微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怯懦,胆小怕事,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失 败、遇事退缩;神经质倾向,敏感多疑、易紧张、好激动;品德不良,主要表现为经常违反道德要 求或者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如打架斗殴、偷窃等现象;孤僻,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不愿与周 围人接触,对别人抱有戒备心理。 有资料显示:2007年教育部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 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 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分数紧张,感到有些吃 不消”。我们册山中学心语学习室在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自查活动中发现,有32.6%的学生学习目的 不明确。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太大,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一定会对孩子 的未来构成无法估量的威胁。势必严重影响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正像我国著名德育专 家詹万生所说:“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农村中小学生心理行为现状调查,成因分析,研 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干预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查)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 量评估、心理干预”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 个案资料等形式,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要进行及时总结,(包括理论方面 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定期进行论文交流、案例分析与讨论系列研讨活动,申请鉴定,实践推广。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实验的理论依据 中小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针对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干预关 乎孩子终生发展。国内外对心理健康定义各持己见。百科词条解释为: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 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 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著 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1、 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3、自己的生 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 完整与和谐。6、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 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 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C.Rogers也称为心理咨询。罗杰斯(C.Rogers,1942)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 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陈仲庚认为,心理 咨询就是帮助人们去探索和研究问题,使他们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相应的心理咨询干预让学生达到上述标准成为

